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在1980年得到恢复重建,经过90年代脱钩改制以后,审计市场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具体的市场业务运行中,普遍认为目前的审计市场仍然存在诸多弊端,如审计质量不高、审计动力不足、审计效益不明显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高管与投资者之间、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始终存在。减少高管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为完善资本市场的前提条件。审计活动其实质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增信业务,那么,良好的审计质量便是解决代理问题的关键。因此,现有的审计市场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审计质量进行及其因果关系的具体分析。然而,在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中,风险收益才是市场行为的最终考量。缺乏收益的支撑,单纯地提高审计质量得不到市场主体的响应。目前,学术界、政府等方面长期致力于提高审计质量而实务中审计质量长期较低的尴尬现实也恰好印证了目前学术研究在市场反应方面研究的不足。 目前,对审计质量市场反应的研究主要是指股票价格收益的市场反应研究,包括累计超额报酬率、及市场反应系数等。这里存在一个很勉强的假设,即审计质量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就能提高股票的市场收益率。他们的假设是基于经典的股票股利模型,信息不对称降低能够减少投资风险、降低必要报酬率,而股价与必要报酬率成反比,自然能提高股价,带来更高的市场回报率。然而,在大数据交易的二级市场中,这种理论推导机制很难与实务相符。因为二级市场的收益来源于股价波动,而良好盈余质量与审计质量会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股价波动,进而压缩市场回报率提升空间。盈余质量与审计质量对股票的收益率影响是混合的。有必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审计价值进行更直接的度量。 本文综合了资本市场有效假说、委托代理理论与权力寻租理论,以CSMAR数据库中,中国会计准则改革后的2007-2015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审计活动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优势。我们发现,审计活动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二级市场的交易成本;而二级市场对审计价值的识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能识别审计费用、应计盈余背离现金流的波动等直观的审计业务信息,对以琼斯模型、dd模型以及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度量的审计质量指标并不能有效识别;审计质量在审计价值流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