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的持续增长,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对农业提出挑战。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新的革命与希望。中国是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1997年批准Bt抗虫棉商业化种植以来,它的大规模推广带来巨大经济和环境好处。但这项技术在大田应用十年后的可持续性问题令人担忧,即棉铃虫产生抗性和次要害虫危害的上升。本研究基于田间多年调查数据考察Bt抗虫棉的长期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和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为实现以上目标,本研究设定了以下的研究内容:考察影响转基因Bt抗虫棉生产持续性的两大风险——棉铃虫对Bt毒素产生抗性和次要害虫危害加重。首先了解这些担心是否已经发生,验证自然庇护所作物的作用,检验Bt抗虫棉推广对防治次要害虫药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并计算最优农药施用量,在此基础上寻找影响Bt抗虫棉生产持续性的制度因素。研究数据来自4省8县16村522户的5轮农户调查。通过一般的统计定性分析和更深入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总的来看,Bt抗虫棉上防治棉铃虫农药用量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第二,普通棉花上防治棉铃虫农药用量随时间大幅下降;第三,中国“零庇护所政策”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有效的;第四,次要害虫的危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盲蝽蟓的原因,防治次要害虫药量的增加远小于由于Bt抗虫棉采用带来的杀虫剂施用量减少。进一步的研究发现,2001年—2004年Bt棉花防治盲蝽蟓药量上升主要受当地生长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第五,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上农民施用过量化学杀虫剂的情况普遍;第六,Bt抗虫棉品种与生物安全证书的审批与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继续对Bt抗虫棉的可持续性问题深入研究;第二、政府应加强Bt抗虫棉品种与生物安全证书的审批与市场管理工作;第三、Bt抗虫棉的推广需要棉花害虫综合治理(1PM)以及相关技术服务措施的配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