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疼痛(pain)抑制瘙痒(itch),疼痛的缓解加重瘙痒的基本认识,以及既往研究已经证实组蛋白酶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通过表观遗传调节机制抑制脊髓水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表达能够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NP),初步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钠(VPA)参与脊髓水平疼痛-瘙痒的调控。 方法: 第一阶段:探索与疼痛、瘙痒相关的HDAC,成年KM雄性小鼠,20-2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坐骨神经高选结扎切断组(SNI),瘙痒组(CQ),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腰膨大部位,提取总RNA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第二阶段:考察丙戊酸钠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成年KM雄性小鼠,20-25g,根据VPA剂量(5mg/kg、1mg/kg、0.2mg/k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组(SNI组)、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注射5mg/kg丙戊酸钠组(SNI+VPA5mg/kg组或SV5组)、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注射1mg/kg丙戊酸钠组(SNI+VPA1mg/kg组或SV1组)、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注射0.2mg/kg丙戊酸钠组(SNI+VPA0.2mg/kg组或SV0.2组)、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注射丙戊酸钠溶媒组(SNI+NS组或SN组),每组8只。实验动物适应实验环境5日后开始实验,手术前1日测定每组小鼠基础机械缩足阈值(MWT),手术后第5,6,7,8,9日连续鞘内注射相应剂量的VPA及VPA溶媒,每日2次,注射时间为早晚八时,同时测定术后1,3,5,7,9,10日各组小鼠机械缩足阈值,测定阈值如与注射药物同在一日时应在当日8点前测定MWT。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腰膨大部位,进行蛋白印迹实验,比较相关HDAC表达情况。第三阶段:考察神经病病理性疼痛对氯喹诱导的急性瘙痒行为学的影响,成年KM雄性小鼠,20-25g,随机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足底皮内注射氯喹组(SNI+CQ组或SQ组)、神经病理性疼痛+足底皮内注射氯喹溶媒组(SNI+v组或Sv组)、正常小鼠+足底皮内注射氯喹组(Con+CQ组或CQ组)、正常小鼠+足底皮内注射氯喹溶媒组(Con+v组或Cv组),每组8只。SQ组和Sv组于术前1日测定基础机械缩足阈值,于术后第1,3,5,7,9,10日连续测定机械缩足阈值,并于SNI术后第10日各组小鼠按实验对照设计分别足底皮内注射氯喹或氯喹溶媒,分别视频记录各组小鼠足底皮内注射CQ或CQ溶媒后30分钟内小鼠舔足时间。第四阶段:探讨丙戊酸钠对疼痛-瘙痒行为学的影响,成年KM雄性小鼠,20-25g,根据VPA剂量(5mg,1mg,0.2mg)随机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注射VPA5mg/kg+足底皮内注射CQ组(SNI+VPA5kg/mg+CQ组或SV5Q组)、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注射VPA1mg/kg+足底皮内注射CQ组(SNI+VPA1mg/kg+CQ组或SV1Q组)、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注射VPA0.2mg/kg+足底皮内注射CQ组(SNI+VPA0.2mg/kg+CQ组或SV0.2Q组)、神经病理性疼痛+鞘内注射VPA溶媒+足底皮内注射CQ组、正常小鼠+鞘内注射VPA5mg/kg+足底皮内注射CQ组(Con+VPA5mg/kg+CQ组或CV5Q组)、正常小鼠+鞘内注射VPA1mg/kg+足底皮内注射CQ组(Con+VPA1mg/kg+CQ组或CV1Q组)、正常小鼠+鞘内注射VPA0.2mg+足底皮内注射CQ组(Con+VPA0.2mg/kg+CQ组或CV0.2Q组)、正常小鼠+鞘内注射VPA溶媒+CQ组(Con+NS+CQ组或CNQ组),每组8只。所有组别操作时间点以SNI手术日为准,以上各组小鼠按照规定剂量分别于SNI术后第5,6,7,8,9日连续鞘内注射规定剂量的VPA或VPA溶媒,每日2次,注射时间为早晚八时,术后第10日各组小鼠足底皮内注射CQ或CQ溶媒,并视频记录注射CQ或CQ溶媒后30分钟内小鼠舔足时间。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腰膨大部位,进行蛋白印迹实验,比较相关HDAC表达情况。备注:以上所有操作SNI手术在小鼠左侧后肢进行,足底皮内注射CQ在小鼠右侧足底进行。 结果: 第一阶段实验结果:通过计算荧光定量 PCR所得 Ct值,发现 HDAC2的差异性表达与疼痛、瘙痒行为表型密切相关。第二阶段实验结果:疼痛行为学,SNI在术后1日 MWT开始降低(P<0.01),第5日达到高峰,SNI组 MWT较Con组及Sham组明显降低(P<0.001),SV组机械缩足阈值从术后第6日开始较SNI组明显升高(术后第6日P<0.01,第7-10日P<0.001),并且表现出VPA的剂量依赖性(SV5组和SV0.2组均和SV1组比较,术后第6日,P<0.01,第7-10日,P<0.001),Con组与 Sham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SN组与 SNI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HDAC2表达在 SV5组最少,SV1组次之,SV0.2最多。第三阶段实验结果:瘙痒行为学:CQ组舔足时间比 Cv组舔足时间明显延长(P<0.001),SQ组舔足时间较 Sv组显著延长(P<0.001),SQ组舔足时间比 CQ组舔足时间明显缩短(P<0.001),Sv组舔足时间与 Cv组舔足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第四阶段实验结果:SNI小鼠根据VPA剂量不同舔足时间表现出显著差异性,SV5Q组舔足时间最长,SV1Q组次之,SV0.2Q组最短(SV5Q组和SV0.2Q组与 SV1Q组比较,P<0.001),但较 SVQ组舔足时间明显延长(P<0.001),SVQ组舔足时间与第二阶段实验 SQ组舔足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小鼠根据 VPA剂量不同舔足时间亦有明显差别,CV5Q舔足时间最长,CV1Q次之,CV0.2Q最短(CV5Q和CV0.2Q与 CV1Q比较,P<0.001),但较 CVQ组舔足时间明显延长(P<0.001),CVQ组舔足时间与第二阶段实验 CQ组舔足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思。同时相同剂量的两组小鼠间舔足时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CV5Q与 SV5Q,CV1Q与SV1Q,CV0.2Q与SV0.2Q,P<0.001)。在正常及SNI小鼠中,HDAC2的表达随VPA剂量增加而减少,且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病理性疼痛能够抑制瘙痒神经冲动传导,减少瘙痒行为的发作。 2.丙戊酸钠可以明显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行为,但是能够加重氯喹诱导的急性瘙痒。 3.丙戊酸钠调控脊髓水平疼痛-瘙痒与脊髓水平HDAC2差异性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