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世界,生态问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生态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政治领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许多国际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都在苦苦寻找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探索解决之道。各种各样的方案层出不穷,异彩纷呈的思潮相互碰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是其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而美国著名的社会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就是当今这一思潮最杰出的代表。本文的主旨是通过文本解读,对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分析,力求更加完整、系统地把握奥康纳这一理论发展和转折的逻辑脉络,并探寻奥康纳这一理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境遇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我们今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最终探索出一条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途径提供借鉴。本文共设置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对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渊源和理论构建的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三种“古典管理模式”的瓦解、资本的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传播、新社会运动和工人运动向生活领域的扩展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波兰尼的社会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辩证法思想和科技观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在全球性视野下进行总体性思考,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的独特视角、构建了文化—劳动—自然的分析方法以及确立了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的特点。第三章主要阐述和分析奥康纳是如何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重建,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视阈的。奥康纳坚决反对把生态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具备潜在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视域,蕴含生态学基因,但他同时又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理论空场”,缺乏“丰富的生态感受性”。奥康纳试图通过重新刻画自然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自然和文化的角度深化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学的内在联结,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视阈。第四章主要阐述和分析奥康纳是如何展开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进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奥康纳在肯定资本主义的第一重矛盾(即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理论的基础上,重构了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理论,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他以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为立足点,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和发展的不平衡、联合的发展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性,进而得出“在生态上具有可持续性的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存在”的结论,并深刻指出双重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将会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的政治转折点。第五章主要论述奥康纳对于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设想。奥康纳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生态问题毫不避讳,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成因有其特殊性,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制度要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达到生态平衡。奥康纳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不可持续性与扬弃传统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把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并勾勒出一种崭新的替代性方案——可持续的生态社会主义模式,并在对传统社会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生态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崭新特征。不仅如此,奥康纳还指明复活社会主义的第一理念(追求生产性正义)、实现国家的民主化以及劳工运动与生态运动的内在联合是走向生态社会主义这种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的主要方式。第六章主要分析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理论缺陷及其现实启示。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奥康纳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积极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奥康纳通过外在补充和完善的方式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生态学重建,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奥康纳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并深刻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这拓宽了资本主义的批判领域,对于我们深入、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奥康纳对以生产性正义为导向的生态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为人类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坐标,同时还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加以区分和甄别。他重构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过分地夸大了自然和文化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过分地夸大了第二重矛盾在社会矛盾系统和动力系统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生态危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他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缺乏切实可行的实际方案,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乌托邦性质。当然,他的这一理论也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如要尊重自然,保护生产条件,重视对绿色生态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抵御生态殖民主义以及培育健康的消费观,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