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增大。为追求粮食产量,大量的农药、化肥被施用,加之地表植被破坏,致使农业的废弃物不断增多、水土流失及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形成农业非点源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污染状况受地理、天气、水文条件影响较大,污染物种类多而且迁移转化规律复杂,污染难以监测。因此,氮、磷等污染物大多直接排入水体,污染水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伊通河对沿岸居民特别是长春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意义。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表明:由于流域范围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药、化肥等大量投入,加之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导致研究区水土严重流失。此种情形下,大量的农药、化肥进入地表水体及地下水体,产生了严重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开展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利用MapGIS6.7软件进行遥感解译:运用ArcGIS9.2软件对相关的DEM图、土壤图、水系图等进行绘制、处理,以符合模拟所需的数据要求;建立气象和土壤类型等数据库。基于SWAT软件建立符合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的模型,并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及模型的校准、验证。基于所建立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分析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过程及特征,结果显示:2008年输入地表水体的泥沙量为345.87万.t,总氮、总磷分别为10534.27t和1132.42t,受降水等因素影响,较1985年较少约一半。1985年和2008年,以下渗作用为主进入地下水的氮量分别为进入地表水的2.4倍和5.5倍。受降雨量和污染物特征的影响,6月、7月、8月污染物输出量约占全年的90%左右,其中总磷和泥沙的输出规律一致,而氮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地表水总磷和总氮输出强度空间上趋势一致,均为河流上游和中下游污染物输出较大,此外,下游地区进入地下水的氮强度较高。研究表明旱田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输出强度最大,林地最小:旱田面积的变化,决定着研究区污染输出变化,两者正相关。最后,依托国外成熟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理论,结合研究区的特征对各项措施进行分析,提出了伊通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管理措施:建立紫花苜蓿的植被缓冲区,可减少污染量65%以上:坡度较大的上游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可减少10-40%。此外,应加强法律、法规,实行流域整体综合治理,实行少免耕、修建梯田、进行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从而可有效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