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的网络购物风潮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迅速席卷了全球,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购物在变得更方便、更快捷的背后,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当网的“错价门”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7月28日至8月9日期间,当当网三次因促销商品标价有误取消了订单。在短短的13天时间里,号称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中文网上购物商城的当当网竟然出现了三次价格乌龙,令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极大损害。更令人遗憾的是,对此类侵权行为的处理结果往往又不尽如人意,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极低,而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很高,因此最后的结果或者是赔偿数额极少或者干脆不了了之。“价格乌龙”也仅仅是侵害网络消费者权益的种种方式之一,网络欺诈、格式合同限制权利行使、个人信息安全泄露等侵权方式日趋复杂、多样,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消费者明显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然而在索赔的过程中同样是障碍重重,责任主体难以认定、证据收集困难、维权成本高等种种问题成为网络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路上的绊脚石。网络经济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消费者与经营者也进入了矛盾的易发期,如何有效保护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以网络消费者进行网络交易时遇到的种种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构建起保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体系:第一部分为侵害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情形。通过分析网络购物时网络消费者受到侵害的各种情形,包括侵害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侵害网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侵害网络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等,表明网络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网络消费者权益亟待保护。第二部分为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原因。由于网络交易不同于传统交易行为,其虚拟性与开放性以及个体性,让网络消费者从开始购物到最后的物流配送阶段,均存在被不公平对待的情形。本部分通过对整个购物阶段各个环节的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第三部分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障碍。当网络消费者权益不断受到侵害,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但是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网络消费者难以认定责任的主体、交易的证据很难保全、管辖法院又极有可能是远在千里外的经营者所在地,层层阻碍让网络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变得异常坎坷,又要搭上时间和精力,也可能落个赢了官司还赔钱的下场,因此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这又助长了不法商家的气焰,变本加厉的侵害网络消费者的权益。最后一部分为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构建。通过明确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与站内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与义务、建立公正诚信的监督评价系统、建立有效地救济机制、建立消费者“冷静期”制度等方面,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并更倾向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体系。网络交易行为与传统的交易行为有所区别,其中一些新出现的法律关系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将这些新型法律关系及时纳入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机制中,构建一个诚信、安全、高效的网络环境,使网络经济在一个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保护体系中良性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