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概念,渗透于形形色色的话语之中。然而,意识形态自身微妙的抽象性和模糊性难免使人们产生一种“捕风捉影”的感觉,对概念本质缺乏一种理性认识。因此,本文着力于具体话语形式,选取新闻话语进行实例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进一步阐释新闻话语中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从而彰显意识形态对新闻话语生成的操纵力,目的在于为新闻翻译研究开辟一个崭新的视角,找出其中的翻译策略以及策略选取的动因。话语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再现的过程,意识形态是“一张图纸”,为话语生成、叙事文本建构提供了框架,而话语中的句法、词序、措辞风格、修辞等具体成分则是人们清晰所见的“一砖一瓦”。事实上,新闻作为一种再现事实的话语,本质上遵循特定的叙事框架,以此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本研究在批评和借鉴传统话语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新闻话语的叙事结构特点,引入叙事学术语“焦点”为研究支点,探讨了“焦点转移”如何定位叙事角度,如何再现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从而彰显其操纵力度。通过分析、归纳,本研究发现,新闻话语翻译不再是单一的解码—编码过程。事实上,新闻译者同时身为一名新闻记者,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之后,将会启动自身意识形态的编码机制,做到恰如其分地重写,即改写、释义、添词、省略,使译文更加贴切译入语读者的主流意识,进行再次“叙事”,发挥新闻舆论导向功能。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如下三方面。(1)具有翻译实践本体意义:本研究首次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新闻话语的翻译,着力于剖析话语的生成结构,从而揭示意识形态的操纵力,具有实践研究意义;(2)具有理论建构意义:传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忽略了受众的理解对意义的参与作用,而新闻话语的生成恰恰是以受众为导向。因此,本研究丰富了传统话语分析理论;(3)重新审视新闻话语的翻译本质:译者不再是被动的“传声筒”,而以一名新闻记者的敏感度,对源语进行恰当的重写,达到最佳舆论效果。总之,叙事学、传播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开辟了跨学科翻译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