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探寻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建设方式,我国生态区域的建设便是基于此背景运应而生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生态区域的建设,主要形式有: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目前建设的重点,截止到2016年,我国有100个地区被批复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创新是其重要的动力来源,加之在当前创新驱动背景下,创新发展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必然选择,但是梳理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研究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示范区的发展模式、生态效率、制度创新等方面,而针对其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选取的对象主要是东部示范区,研究西部示范区的比较少。因此,本人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根据在研究生期间参与导师项目《西安浐灞生态区发展报告》积累的生态区域研究经验,最终选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并以我国西部10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旨在为我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对策建议。本文参考了《奥斯陆手册》(第三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和世经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等权威资料,并结合环保部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综合考核指标及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构建了我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含了创新环境、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三个部分。本文为衡量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现有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西部10个示范区2015年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结论有:(1)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新能力水平差距比较大,发展不均衡。(2)从整体上来看,各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排名和创新效益得分排名一致,说明提升创新效益是提高西部示范区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为了了解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的分布水平,通过聚类分析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各示范区的创新能力水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示范区的创新能力比较强(成都、兰州、鄂尔多斯);第二类示范区的创新能力一般(包头市、桂林市、酒泉市、玉林市、定西市),处于这一类的示范区比较多;第三类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较弱(雅安市、延安市),这也说明了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创新发展不均衡。本文为了衡量从2014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来各示范区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情况,基于Malmquist指数对我国西部10个示范区2014年到2015年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平均来看,西部10个示范区创新能力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1.249,增长率为24.9%,说明从2014年到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增长趋势;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2014年到2015年西部10个示范区的平均值仅为0.996,呈衰退趋势。从技术进步指数来看,西部10个示范区2014年到2015年呈增长趋势,且增长率为25.4%,说明技术进步是各示范区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2)整体来看,研究样本中有20%示范区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有80%的示范区全要素生产率呈递增趋势,且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各示范区技术进步上升程度大于效率改进值,说明各示范区技术效率有待提升。最后,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必须突出生态特色,促进示范区均衡发展;构建创新平台,提高创新效率;优化创新环境,提升示范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