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经济影响日益突出,是一项现代化服务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1年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对GDP的贡献最高的产业,其比重达到9.1%,超过了最具规模经济效应的汽车制造业等行业。自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以后,旅游业发展速度空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当今世界,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关于区域旅游经济的研究迅速出现在学术界的各个领域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陕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位条件优越,旅游发展起步较早,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层面的政策为陕西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却面对日益激烈的旅游经济竞争环境,为此,总结新世纪以来陕西省旅游发展,分析其经济效益,测评并探究其发展潜力,为未来将潜力转化为竞争力提供借鉴,从而在面对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可以迎难而上,规避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论题。深入的研究区域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也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所在,本研究不仅总结了区域过去的旅游经济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区域旅游经济研究中选取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2000年以来陕西省各年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将陕西省作为研究案例。首先,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3年陕西省整体及各市的旅游经济效益,目的在于探究陕西省省域旅游发展的经济贡献,以及省内各市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的特征;进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构建旅游供需系统体系,据实分析了2001-2013年陕西省旅游产业协调度;并系统分析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13年陕西省整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历时性实证分析,针对提升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提出了未来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具体可行的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旅游经济效益显著,产业拉动作用明显。陕西省GDP及旅游业总收入在2001-2013年这13年期间逐年持续增长,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与GD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比重达13.31%,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旅游创汇与贸易出口创汇在新世纪初期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旅游外汇收入与GD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GDP将增加961.42个单位;旅游业就业效应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7091,大于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陕西省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略大于与第三产业关联度,表明与旅游密切相关联的第三产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2)旅游经济效益在时间上渐次增强,在空间上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安市旅游总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但是西安市的旅游依存度在最近几年的增长速度较慢,新兴的陕南生态旅游城市商洛市及安康市的旅游依存度不断攀升,超过西安市;西安已经成为陕西省旅游发展的增长极,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及旅游总收入在2001-2013年均高于其他地市;2001-2013年陕西省星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及旅行社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地区分布不均匀,西安市所占的比重较大。(3)旅游产业供需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然而,旅游供需协调度经历了不断的小幅波动增强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段提高速度不同。2001-2004年供需系统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初步阶段,失调;2004-2009年协调度有所上升可界定为中度协调阶段,勉强协调;2010-2013年为协调度快速增长阶段,良好协调。(4)2001-2013年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的上升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平稳上升、迅速上升的过程,且发展潜力逐年上升,这归功于政府的战略决策与市场需求。2001-2002属于起步阶段,2003-2008平稳上升阶段,2009-2013属于快速上升阶段。各个地市在2001-2013年期间,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时间上变化存在空间差异,具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零波动区域,包括西安市、商洛市及铜川市;第二类,小波动区域,位次变化为1的区域,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安康市,该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推进发展;第三类,大波动区域,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在政府的调控和管理下该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陕西省的旅游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动态性的实证分析,其中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而构建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已有研究的补充。(2)阐述了不同时期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将陕西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转变为竞争力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