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AGUK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新修订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等文化基础课。这些文化基础课程作为“法定课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必然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倾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的研究命题也是在这种现实情境和理论环境中催生出来的。对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的研究是由文化基础课程定位的混乱和实施现状所引发的对课程价值的反思。而对课程价值的重新审视也正是对当今课程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和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理论匮乏的弥补。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试图全面系统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最终形成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的理论架构,并分析此结构特性。基于此,本研究围绕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为中心的四大问题展开:(1)为何构建?(2)怎么构建?(3)构建什么?(4)结构特性如何?首先,从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必要性分析、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几个问题域的解读以及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实施现状分析等三个方面实现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理性分析,从而解决“为何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的问题。其次,在解决了为何构建的前提性问题之后,以价值哲学为依据,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的来源进行分析,主要包含:学生需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的目的性来源,社会需要是动力性来源以及学科知识是本体性来源。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着重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关系中的各个价值因素进行逐个分析,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学生和社会,作为客体的文化基础课程以及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功能属性等等进行分析,试图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模型。再次,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关系中的各因素分析,本研究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框架。具体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作为客体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功能属性满足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形成了工具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外部结构则是以价值的特性为基础的对价值结构的各种规定性,具体为自觉性、动力性、规范性、调节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最后,在构建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体系中,最为明显的结构特性为动态性。包含有内部动态性和外部动态性。其中,外部动态性表现为一个循环流动的动态性,形成一个从社会主流价值向课程设者的流动,再到课程执行者、课程实践者,而又从课程实践者流向社会主流价值的动态环。
其他文献
“法律与文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国外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在我国则方兴未艾。一方面文学作品能够反映作者以及当时人们对于法律的普遍看法和态度,另一方面人们在文学作
医用水刀清创设备是一种利用高压水射流技术对人体组织进行选择性切割,能精确地保护血管、神经,实现微创的外科手术设备。医用水刀最早应用于肝胆外科,如今医用水刀已经在颌面外
相对于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稳定、正确引领市场的作用,却利用资金优势、持股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进行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加剧了市场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全面进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从2006年起对外资银行全面实行国民待遇,这标志着
在全球化交往和现代化大发展的今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继真理标准问题、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之后,交往和人的发展的研究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文
书法章法研究是书法本体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在一幅书法作品所有的组成元素中,章法是最大的一个单元。但长期以来章法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的状态,对篆书章法的研究尤其如此。颇具权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工作、生活压力剧增,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愈来愈多,即使在人群中狂欢还是倍感落寞、孤单。90后的中学生早熟、老练、个性张扬,但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是呈
<正>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各地建行都增设了储蓄业务,在不少的城镇都开办了储蓄所,目前已基本形成网络。那么,对于一个新建的储蓄所其存款余额达到多大时是它的盈亏平衡
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现今全球最流行的两大休闲产业,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发展的产物,最初是为了拍摄影视剧而建造的。随着电视剧的生产总量每年都创新高,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了
课堂控制,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初中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具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现实中,广大初中教师对于课堂控制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课堂中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