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于内皮损伤处粘附、聚集并导致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的过程。其中血小板活化是该病理过程的核心环节。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作为血小板活化的生物学指标,可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指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是表示血小板大小的常用指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是指血小板体积大小的离散度,其大小反映了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差异程度,PDW增高提示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
同一个体内血小板在大小、密度及反应性方面存在差异,较大血小板代谢更活跃、酶活性更强,可以产生更多的血管活性因子及凝血物质,更易导致血栓形成。研究表明,MPV、PDW是潜在的血小板活性指标。近来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先兆子痫及肾动脉狭窄时MPV水平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时PDW水平增高。此外,MPV值升高患者发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再狭窄及急性心肌梗死后预后不良的几率增高。MPV、PDW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目前研究发现,MPV升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之前即已开始,且许多危险因素与MPV水平关系密切。目前关于PDW研究很少。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观察MPV、PDW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并了解随着个体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多,MPV、PDW发生的变化。
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4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共5006名,最后入选1966名资料齐全者。其中男性1160例(59.0%),女性806例(41.0%),年龄24-80岁(55.4±10.8岁)。对研究对象空腹采血,检测血液中血小板计数(PLC)、MPV、PDW。并分析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DL-C)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对MPV、PDW的影响,了解MPV、PDW与各个危险因素的关系。对于6项常见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肥胖(BMI≥25kg/m2)、增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血脂异常(LDL-C≥4.1mmol/L及HDL-C<1.04mmol/L),依据个体内危险因素个数分组,对多个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当个体内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增多时MPV、PDW变化情况。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多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认为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果:在1966例受检者中,男性共1160人(59.0%),女性共806人(41%),平均年龄为55岁(范围24-80岁)。分别对各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女性MPV、PDW显著低于男性(P<0.05);具有吸烟、高血压、肥胖(BMI≥25kg/m2)、糖尿病、增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高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者的MPV显著增高(P<0.05);具有肥胖、增龄、高血糖、糖尿病者的PDW明显增高(P<0.05)。血脂异常者MPV、PDW无明显改变。对多个均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着个体内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增加,PLC逐渐减低,MPV及PDW逐渐增高。相关分析显示MPV及PDW均与PLC呈负相关(r=-0.33,r=-0.27,P=0.00),而MPV与PDW正相关(r=0.77,P=0.00)。
结论:MPV、PDW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个体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多,MPV及PDW均不断的增高;MPV及PDW与PLC负相关,MPV与PDW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