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科研工作为白选课题。目的: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病变发生在骶髂关节髂骨侧,以腰骶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主要影像学特征为骨质密度增高。而作为一种以骨质密度增高为主要影像学特征的疾病,影像学表现对致密性髂骨炎的诊断尤为重要。本病X线或CT检查可见骶髂关节中下部髂骨耳状面出现尖端向上的三角形致密影,关节面光整,关节间隙正常,周围软组织密度、形态未见异常。临床上主要依靠X线骨盆平片协助诊断,但目前临床上的诊断标准亦不清晰,各家对确诊致密性髂骨炎的影像学表现仍有分歧,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不足够明确,临床上出现了一定的诊断错误或者诊断混乱。目前致密性髂骨炎病因尚未明确,患者多数为中年女性,以妊娠后期、尤其分娩后为多见。此外,或可见于尿路或女性附件慢性感染后,或盆腔内其它感染,亦可能与身体重力,慢性劳损或外伤有关。Dihlmann曾提出致密性髂骨炎并非炎症,仅为骨质密度均匀一致性增高,骨小梁间隙消失,并将其称为“髂骨三角形骨性增生”。临床上,致密性髂骨炎患者常因腰骶部疼痛而就诊,故需与强直性脊柱炎作鉴别。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以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为主的进行性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疾病。此病好发于16-30岁青、壮年,男性占90%。两者临床症状相近,均可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且发病部位相同,但强直性脊柱炎可侵犯骶骨,其影像学表现为骶髂关节炎,见关节边缘模糊,近关节区域硬化,关节间隙改变,严重者骨质破坏,后期可见骶髂关节融合。此外,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青壮年男性,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病变不易被控制,可见外周关节受累,严重者甚至出现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而致密性骨炎几乎只见于妊娠或产后妇女,且病情进展比强直性脊柱炎温和,易于稳定和控制。时至今日,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进步,MRI亦逐渐应用至骶髂关节病变的检查中来,从而对致密性髂骨炎的认识亦在不断地加深。目前致密性髂骨炎尚缺乏有关性别、患病年龄的相关性研究,诊断及鉴别诊断上仍主要依靠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故在我们的研究中,旨在经过科学的统计分析,研究致密性髂骨炎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发现其发病的高危人群,并探讨本疾病的X线表现特征及MRI分型临床意义,以求进一步认识致密性髂骨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致密性髂骨炎的诊断水平。方法:第一,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的PACS系统中以“致密性髂骨炎”为关键词搜索,连续收集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经X线诊断为“致密性髂骨炎”的骨盆平片共2098张。运用DICOM影像软件观察所收集到的2098张骨盆平片所显示的骨硬化区面积大小。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所提出的标准,将所收集的2098例患者分为3类:1.典型致密性髂骨炎,符合影像学OCI诊断标准,髂骨沿骶髂关节之中下2/3部位有明显的骨硬化区;2.非典型致密性髂骨炎,骨硬化区面积小于前者;3.非致密性髂骨炎,未见骨硬化区或仅见软骨下骨增厚。最后运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类别变量用百分率的形式表达。第二,再从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间收集来自南方医院门诊的不明原因的腰骶部疼痛患者212例。所有病例均行骶髂关节X线检查及血液理化检查。X线检查确诊为致密性髂骨炎。血液理化检查示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排除已经明确诊断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结核及腰背筋膜炎等其他疾病。对入组病例的性别及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第三,最后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集病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和/或CT检查表现为致密性髂骨炎,共40例。其中23例有腰骶部疼痛者设为A组:17例无腰骶部疼痛者为B组,分别行MRI检查。另随机抽取A组6例X线和/或CT检查表现为致密性髂骨炎的腰骶部疼痛患者,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尼美舒利50mg, bid, po)治疗,在治疗后再次行MRI检查。根据病变的不同病理阶段的MRI征象差异(静止期:关节面下骨硬化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异常信号影,T1WI、T2WK、T2WI+FS及PD+FS序列皆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活动期:骨硬化病灶T1WI、T2WK、T2WI+FS及PD+FS序列皆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周边有水肿带围绕,T2WI、T2WI+FS及PD+FS序列皆表现为边界模糊的高信号),比较分析A、B两组MRI检查影像学征象,比较分析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的MRI检查影像学征象。结果:第一,2098个骨盆平片病例中,1809例(86.2%)为非致密性髂骨炎,212例(10.1%)为典型致密性髂骨炎,77例(3.7%)为非典型致密性髂骨炎。其中,典型致密性髂骨炎男性有5例(2.4%),平均年龄为(45.40±26.876)岁;女性有207例(97.6%),平均年龄为(32.11±8.366)岁。经X2检验,在非致密性髂骨炎组与致密性髂骨炎组(包括典型致密性髂骨炎与非典型致密性髂骨炎)的男女比例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经X2检验,在本文入组的典型致密性髂骨炎与非典型致密性髂骨炎的男女比例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非典型致密性髂骨炎的X线特征可见骶髂关节面出现微小异常,局限性侵蚀、硬化,此特征与强直性脊柱炎相似。第二,纳入研究并进入结果分析的确诊致密性髂骨炎病例有212例,其中男性5例(2.36%),年龄分别为22、31、38、45、91岁,平均年龄为(45.40±26.876)岁,中位数年龄为38岁;女性207例(97.64%),最小15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为(32.11±8.346)岁,中位数年龄为31岁。男女平均发病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207例女性致密性髂骨炎患者中,15-45岁占97.10%。其中,15-24岁、25-34岁、35-44岁三个年龄段的男女性患者构成比分别为:1/33、1/112及1/41,比较15-24岁、25-34岁、35-44岁三个年龄组致密性髂骨炎女性患病构成比,发现25-34岁此年龄段女性发病率较其它两组要高,差异明显(P<0.001)。男性患者年龄分布较为分散,多个年龄组病例数为0。女性的患病年龄则呈正偏态分布,尖峭峰状,分布较集中,普遍集中在20岁至50岁之间,其中发病高峰在30岁:30岁前,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显著上升;3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第三,有腰骶部疼痛症状患者的MRI表现为骨硬化病灶周边伴有边界模糊的水肿带围绕,骨硬化病灶在T1WI表现为髂骨面下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在T2WI、T2WI+FS及PD+FS序列皆表现为病灶中心仍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周边伴有边界模糊的高信号带,A组23例均为活动期病例;无腰骶部疼痛症状的致密性髂骨炎患者MRI表现为骶髂关节髂骨面下边界清楚的骨硬化异常信号影,TIWI、T2WI、T2WI+FS及PD+FS序列皆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B组17例均为静止期病例;随机抽取的6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有明显好转,MRI示骨硬化形态、信号同前,周围水肿带有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结论:第一,由于影像学诊断标准差异等各种因素,通过X线诊断为“致密性髂骨炎”者有相当一部分并非真正的致密性髂骨炎,其中有一部分可见骶髂关节面出现微小异常,局限性侵蚀、硬化的“致密性髂骨炎”患者或应考虑为早期骶髂关节炎,故临床应结合体格检查,加强随访,以排除强直性脊柱炎。第二,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年龄及性别是影响其发病的重要相关因素,致密性髂骨炎发病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病率与年龄成正偏态相关,育龄女性是该病的高危人群。这与育龄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期间骶髂关节异常活动、受力改变相关的可能性较大。育龄女性诊断致密性髂骨炎时须与强直性脊柱炎作鉴别诊断,必要时应行骶髂关节CT或MRI以明确诊断。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集中妊娠妇女骶髂关节生物力学研究上,以及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致密性髂骨炎的病因。第三,致密性髂骨炎的MRI成像特点与其病理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与无症状者静止期的MRI作比较,有症状者的MRI表现为活动期的影像学改变:T2WI、T2WI+FS及PD+FS序列示骨硬化病灶周边有边界模糊的高信号围绕,此为骨硬化周边骨质充血、水肿的MRI影像学表现。活动期致密性髂骨炎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可见好转,MRI示骨硬化区形态、信号同前,周围边界模糊的高信号水肿带有明显减轻,甚至消失。MRI T2WI+FS序列能敏感地诊断骨硬化病变周围的水肿带,PD+FS序列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的形态和信号。通过致密性髂骨炎MRI检查能清楚地显示X线及CT无法显示的充血、水肿病理表现,对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客观地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活动期病灶的表现要注意与强直性脊柱炎(I级)相鉴别。此时二者都没有发生关节面下骨质改变,CT、X线检查有局限性。MRI皆表现为髂骨关节面下的水肿样信号;重要的鉴别点是致密性髂骨炎关节软骨的形态、信号是正常的,而强直性脊柱炎可见关节面毛糙,软骨破坏。故临床上对两者应注意鉴别诊断,制定全面详尽的治疗方案,加强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