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疫灾频繁,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健康。本文以民国报刊、县志及20世纪80-90年代修纂的新方志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和ArcGIS制图方法,对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疫灾与公共卫生体系的互动及公共卫生意识的嬗变进行了剖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时空分布特征:从年际分布来看,疫灾频度为100%,黑龙江省疫灾频度低于辽吉二省。季节分布显示,秋季为高发季节,夏季和春季是多发季节,冬季疫灾较少。省域分布表明,三省疫灾密度、广度、厚度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均高于其他两省。县域尺度显示,三省交界处特别是辽宁省北部县域始终是疫灾高值集聚区域。疫种研究显示,鼠疫、霍乱最为猖獗。鼠疫疫灾频度为94.7%。1921、1930、1946是鼠疫疫灾县域高值年。秋冬季盛行,夏季最少;疫灾广度达到41.67%,整体上呈中部多,四周稀少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三省交界处,以辽宁北部最为集中,铁路沿线附近鼠疫高发。通辽县鼠疫疫灾频度最高。霍乱分布整体上看波动很大,有三次较大规模的流行,分别为1919、1932、1946年,均为外地传入。夏秋盛行,春冬季鲜有。疫灾广度达到59.72%,总体上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松嫩、辽河平原较为频繁,铁路沿线密布疫灾高值县。疫灾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冲击表现为:卫生行政人员不作为,经费支绌造成公共卫生行政体系不能有效应对疫灾。医药两缺,死亡载道;医生应接不暇,自身难保;医院人满为患,经费短缺,致使卫生服务体系应对不周。水源清洁,素不讲求;食品安全,有禁不止;街道整治,无所进步;尸横遍野,罔顾人道,公共卫生管理难见起色。交通检疫,应急之举,注射预防,艰难推广,检疫防疫体制举步维艰。公共卫生体系对疫灾的应对表现为:卫生行政体系主要采取组建临时防疫机构,制定防疫计划,发放疫苗等方式,卫生服务体系中常态性医院收治患疫病人、派医参与救治、设置临时防疫病院,临事性组织的设立,深入基层或农村弥补了常态性医院的不足。卫生防疫体系中,卫生管理部门注重环境卫生、清洁水源、尸体处理;检疫防疫部门成立防疫机构、实施交通检疫、海港检疫、强制防疫注射;民间社团提供免费防疫注射、成立慈善医院、掩埋尸体等,从政府到民间,以各自的方式遏止疫灾蔓延。公共卫生意识的嬗变体现为防疫制度、防疫习俗、防疫思想的变迁。防疫制度变迁表现为政府制定专门的防疫制度、环境卫生法规、饮食防疫法规、学校防疫法规。防疫习俗变迁表现为迷信防疫习俗的逐渐破除,社会节日防疫习俗的形成及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防疫思想的变迁表现为形成了防控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科学防疫思想。
其他文献
建立了饱和含水土壤埋地原油管道在低于冰点环境温度下的停输流动和传热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土壤水分结冰和管内原油凝固相变过程与初始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而且考虑了水分在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繁荣市场、增加就业机会、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企业总数99%,是国民经济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我国地下水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以国内某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监测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建立了地下水监测管理体系,构建了一套完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黄芩根中分离出的一种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汉黄芩素,能有效地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具有多靶点的潜在抗肿瘤药物。但汉黄芩素抗肿瘤
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一倍,血糖及并发症控制是世界性的公共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与血糖波动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血糖波动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翻白草水煎剂中Cu ,Fe ,Mn ,Pb ,Zn ,Ca ,Mg等微量元素 .结果显示 ,翻白草水煎剂中Mn ,Zn ,Ca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 .讨论了翻白草水煎剂中Mn ,Zn ,Ca等
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价值的资源。文章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烟草企业人力资源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互相扶助来抵御自然和社会的风险。但在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福利是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作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方案,福利制度能够平衡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型交易手段和支付方式的采用和推广,商品交易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电子化的特点。由此,在我国市场上,也产生了一大批以电视电话销售、网络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始实施之年,指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成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的重点,会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