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是西方的产物,从希腊罗马的神庙建筑到文艺复兴时期王室贵族们的收藏,从博物馆的对公众开放到现代博物馆的建立,博物馆“物”的意义和立场身份发生不断地转变,究竟什么是博物馆的内核?博物馆的征集、收藏、研究、教育和交流基于什么原则,这些职能在各阶段以什么为标准展开?博物馆唯一的知识传播手段“展览”如何发展到现在这种形式,设计者与策展人的智慧如何改变了博物馆的面貌?当代博物馆的当代特性如何定义,他与藏品及城市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博物馆步入高速信息化的全球背景中,他如何定位自己?解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澄清博物馆的基本概念:文本、实物、档案,及由它们组成的展览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观察他们如何与建筑空间、城市空间发生对话。博物馆的转型既是本文的起点又是本文论述的落脚点,博物馆的转型是我身处当下所感到的一种的现状,正是因为这种现状的复杂与含糊,我希望找到几个基本的概念来看待他本质性的变化,最终重构博物馆在近年来面临转型的“事实现状”。因此,本文把论证的核心放在梳理博物馆一直面对和正在处理的“文化对象”和“信息对象”的本质和历史形态上;此外还将梳理展览和“博物馆认知方式”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模样,最后将结合盖蒂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所营造的“文化风景”,反思“现代之后”的博物馆给社区、城市和全球当代文化带来什么新的启示。21世纪的博物馆在自身资源的利用、收藏及展示的策略上都需要突破过去,本文从概念的梳理、问题的生成,以及考察它们内涵及意义的转化来重构博物馆在当代转型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