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民间酝酿出一种独特的实用文体——佛教造像记。在二百年的发展中,它成为了民众自我表达的窗口,也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本文从整体把握佛教造像记于北朝兴盛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构成,在此前提下,探究造像记的文体特征与文本内容,将造像记融入北朝文学的整体发展中,对其文本进行本位研究。内容主要讨论文体的相关性来源,文本的句式运用、典故来源、时空环境的塑造,以及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民间酝酿出一种独特的实用文体——佛教造像记。在二百年的发展中,它成为了民众自我表达的窗口,也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本文从整体把握佛教造像记于北朝兴盛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构成,在此前提下,探究造像记的文体特征与文本内容,将造像记融入北朝文学的整体发展中,对其文本进行本位研究。内容主要讨论文体的相关性来源,文本的句式运用、典故来源、时空环境的塑造,以及与北朝其他文学作品的相互影响关系,对其文本的文学性进行细致探索与展示。而后理清因造像主体的身份地位差异造成的文本差异表现,证明佛教造像记在时代文学的发展浪潮中,逐步抛弃程式化语言追求自我革新,由单纯的记录目的到自觉地追求文学特质的过程。本文从以上角度出发,对佛教造像记的文体、文学表现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其发展历程与独特的文学价值。了解真正意义上的“民众”——那些于史无征的小人物,他们的思想观念,他们如何表达情感,以及他们的文学追求。从各个侧面贴近北朝民众的思想脉搏,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文学世界。
其他文献
随着整体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旺盛需求促使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使得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来说,这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驾驶员的不良驾驶行为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驾驶员的不良驾驶行为图像尤其是来自于车内的驾驶行为图像进行智能识别成为目前驾驶行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研究者们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具有一定实用
近年来,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已发展为海南地区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新的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绿色经济有效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对42份一年生辣椒和53份中国辣椒种质资源进行象耳豆根结线虫抗性评价,筛选出抗性种质,并通过对比抗感种质受到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后根内线虫发育情况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活性变化,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的研究手段,挖掘与象耳豆根结线虫
植物寄生线虫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生物防治因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力推崇的防治方法。而生物防治植物寄生线虫最大的瓶颈是在田间不稳定、防效低等。对生防菌株侵染线虫分子机制的阐述可以为增强生防菌的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感知是细菌侵染线虫过程的第一步,决定着侵染的成败。细菌能够感知环境中的信号分子,调控自身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前期研究发现:从云南森林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对多种植物寄
研究目的探讨服药查对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将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8月~2020年10月期间入住内分泌一科的3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干预组,同期入住该院内分泌二科的3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服药查对干预,在患者出院后7天、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
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是我国水资源和生态安全的屏障。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整体上植被活动趋于向好,但大部分草地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局部有恶化的态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高寒草原和草甸的优势种,同时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广泛使用的优质豆科牧草。利用种源补播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草地退化,但裸种补播存在种子出苗率低、易被动物采
哥特小说在西方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哥特小说”原本专指在18世纪最后十年和19世纪前二十年在英国短暂出现、流行、又几乎销声匿迹的一种小说体裁。但这股哥特风潮后续影响了各时期、各流派一流英美作家的重要创作,由此形成英美文学独特的哥特传统。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下,主流学术批评界视哥特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哥特小说已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发展的主流。本文针对国内
日本最早的物语文学作品《竹取物语》中混杂着诸多佛教、道教用语,佛道两教对《竹取物语》可谓影响颇深。这一点已被众多典故考证相关先行研究指出,但大多研究亦止步于此。因此,本论文以富于宗教要素的“天人”形象为切入点,从宗教色彩最浓厚的《辉夜姬的升天》一章展开,对《竹取物语》中佛道两教的的存在形式和受容程度进行了考察,探究了从中国传去的佛道两教在《竹取物语》所发挥的反衬人类、人间真情美好的作用。《竹取物语
埃及著名作家纳娃勒·赛阿达维(1931-2021)一生创作了《妇女与性》(1972)、《零点女人》(1976)、《伊玛目之死》(1987)等五十多部作品,其中体现的追求解放的女权意识和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给世界文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阿拉伯世界,萨阿达维长期受到了文坛、政界诸多人士的口诛笔伐,她的作品在埃及本土屡遭封禁,她本人也被冠以叛教的罪名,遭到宗教法庭的审判,不得不流亡异国,旅居异乡数十年。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传统文化是每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民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研究民艺对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柳宗悦和张道一的民艺思想和理论作为中日民艺思想的主要研究对象,从民艺的定义、民艺的性质和价值以及民艺的美学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对中国民艺发展和传承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二者均提倡应该重新审视民艺在艺术史上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