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广泛发生,产生了大量的颗粒有机物(POM),影响了水体中碳(C)、氮(N)、磷(P)营养盐循环。为了探讨蓝藻水华对颗粒有机物中C、N、P浓度分布的影响,以及颗粒有机物的分布与降解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以富营养化的太湖和巢湖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绿素a(Chla),C、N、P元素及其有机物的分布之间关联。通过对比分析颗粒有机物中C、N、P浓度与附生细菌和游离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关联,探讨颗粒有机物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此外,通过室内模拟蓝藻颗粒有机物(POM)在黑暗条件下长期(132天)分解过程,揭示蓝藻颗粒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盐释放规律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过程。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太湖和巢湖中,POC、PON与POP浓度基本呈现出冬春低夏秋高的特点。相关性分析表明,POC、PON与POP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说明浮游植物是颗粒有机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太湖,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大小顺序为北太湖>西太湖>中南太湖,而在巢湖则是西巢湖>中巢湖>东巢湖,同时两个湖泊水体中营养盐浓度都呈现出夏季或者秋初较低,冬季升高并在春季达到最大。2.通过对蓝藻水华特别严重的太湖梅梁湾区域的颗粒有机物和细菌群落结构研究,表明颗粒有机物附生菌群不同于水体中游离菌群,主要种类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芽单胞杆菌门,而游离菌群则包括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绿菌门、绿弯菌门、螺旋菌门。附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78~2.49之间,低于游离菌(4.16~5.15),RDA分析表明PON、POC对附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而水温、DO对于游离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说明相对于游离细菌,颗粒有机物能够明显影响颗粒附生菌的群落结构。3.通过室内模拟附生细菌(A),附生细菌与游离细菌(AF),及附生细菌与底泥细菌(AS)三个实验组作用下蓝藻颗粒有机物(POM)在黑暗条件下长期(132天)分解过程,结果显示,A、AF、AS三个实验组中,POC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82.30%、81.90%、63.14%:PON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92.85%、91.68%、73.27%:POP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93.50%、91.25%、70.11%,表明了 POC的分解量小于PON和POP,而且AS实验组中POM的分解量最低,说明了底泥的存在使得藻源有机物的分解减少。菌群变化检测结果显示,A,AF处理组中拟杆菌门以及变形菌门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硝化螺旋菌和酸杆菌门比例有所增加;而加入底泥处理组中各菌群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表明藻源有机物的降解能够显著影响水体中的菌群组成,而对底泥中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影响较小,从而影响其中有机物的降解。本实验为底泥中颗粒有机物的埋藏提供了 一定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