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学者针对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Productivity,TFP)进行了深入研究。近些年来,经济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生产率不仅取决于企业技术进步的高低以及生产要素的多寡,还取决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中国要素市场不发达,再加上政府管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的要素市场存在一定的扭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经济学者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扭曲程度更为严重。在中国,金融发展滞后,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规模较小、财务不透明、抵押条件差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成本很高,因此只能通过寻找其他途径进行融资。这些融资约束问题以及要素的不平等分配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扭曲程度,在这种背景下,提高我国资本配置效率是非常难的系统工程。然而,由于现有文献大多忽略了企业融资结构和资本扭曲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本文以融资结构作为切入点对资本扭曲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了探究。这不仅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合理的建议,也为以后的深入研究给予了相应的理论支持。本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4-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按照2位数行业代码为标准),最终选择30个制造业内的所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Hsieh和Klenow(2009)度量资源误置模型的基础上,放宽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其中对于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的设定通过LP半参数方法进行估计;同时参考B.R.Uras模型,将资本投入进行分解,对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模型作出改变,并利用资本边际产出价值(MRPK)来衡量资本扭曲,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推导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模型,这样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精确;最后通过设计的三个虚拟实验测算出我国真实的资本市场扭曲程度、三种情况下资本边际产出价值的离散情况以及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程度。通过对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市场扭曲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本文测算的真实资本市场扭曲程度约是HK模型测算结果的3倍,同时在研究时段内的数据表明我国的资本市场扭曲在不断加重;然而,由于商业信用和内源融资的存在,分担了企业的资本市场壁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层面所面临的资本租金率扭曲,比如2009年资本市场扭曲为11.904(均值),而企业层面所面临的扭曲仅为4.145;另外,本文通过三个虚拟实验证明,若企业不通过商业信用和自身资本进行融资,则资本扭曲将使得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29.1%(2009年),近乎是是正常融资情况下(10.3%)的3倍;商业信用的不断发展,是降低企业资本租金率、促进资本有效配置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原因,相反地,内源融资对减小企业资本市场壁垒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都在逐年减弱。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应建议:适当松绑制造业的融资约束,深化税制改革、加大减税力度,不断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力;进一步推进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改革,开放市场,放开政府对要素价格的控制,减少信贷歧视,同时也有必要加大对一些融资难、而生产效率较高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适当的拓宽这些企业的贷款门槛和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也应提高自身水平,找准市场定位,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自身从外部获得融资支持的能力,最后还要特别注重自有资本的积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对融资结构与资本扭曲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将资本投入分解为内源融资、商业信用以及资本市场上的外源融资,并进行模型公式的推导,这是其他文献所没有涉及到的;其次,对HK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通过改变厂商的生产函数,放宽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α+β≠1),使用资本的边际产出价值替代收益形式的生产率来衡量资本扭曲程度,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准确;最后,本文测算出了中国真实的资本扭曲程度,并与HK模型下的扭曲程度做了对比,同时设计了三个虚拟实验,并对三种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