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阿皮亚首次提出厚翻译的概念,厚翻译即通过注释、评注等方法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与语言背景中,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目的在于促进目的语文化对他者文化给予更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2007年西奥·赫斯曼在“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厚翻译”一文中将“厚翻译”理论进一步发展。2010年张佩瑶著述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引起了国内外译学界的轰动。张佩瑶运用背景描述、解释、深层铺垫的方法来建立译文和原语本土文化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文化。该著作的成功证明了厚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价值。美国汉学家金介甫从事沈从文研究三十余年,被誉为“海外研究沈从文第一人”。2009年,金介甫翻译沈从文代表作《边城》。金译《边城》中存在典型的厚翻译现象。译者通过增加前言、文中阐释和文后注释三种方式将译文读者置身于丰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为读者更好更透彻地理解《边城》译本奠定基础。Border Town中厚翻译现象主要有三种形式:译者前言、文中阐释及文后注释。译者通过著述近两千字的前言为译文读者建构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前言中,译者介绍沈从文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政治及社会背景,详细介绍各个历史阶段国内外评论家对沈从文及《边城》中人物及主题的评论,并将《边城》与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大地》从主题、文中人物特性及女主角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前言中引用沈从文的创作意图,指出《边城》意在创建一座希腊小庙,神庙中供奉的是“人性”。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让读者对沈从文和《边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Border Town。第二种形式,文中阐释即在文本中解释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例如唱情歌、迎亲曲等。译者阐释与译文相融合,既没有打断读者的阅读进程,又为译文读者展示了独特的湘西文化现象,让译文读者更好地领略边城的少数民族风情。此外,没有详细解释的文化现象,在文后译者有详尽的阐释。文后注释涉及《边城》的地域特点、民俗风情、历史典故、方言俚语、传说人物、文学作品人物等等。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之上,本文试着分析“厚翻译”现象出现的原因,认为读者群、社会及译者的意识形态及《边城》本身的文本类型促成了该译本的产生。通过厚翻译,金介甫为译文读者展现出《边城》的语言及文化特色。一方面本文描述金介甫译本厚翻译特色,表明厚翻译现象在Border Town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诠释金介甫厚翻译具体操作过程中,证明了该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及厚翻译策略对于《边城》英译的价值所在。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及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关于金介甫《边城》英译本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以及国内外关于厚翻译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详细阐述厚翻译理论的定义、发展及厚翻译现象的主要形式。第四部分根据金介甫《边城》译本中厚翻译的主要形式分析其厚翻译现象及其积极意义。第五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找出金介甫《边城》译本中厚翻译现象出现的原因。第六部分为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