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对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几个主要女性形象上,缺乏总体观照,缺少系统、深入的探究。史书和《三国志》平话中对三国女性的记载和描写较单薄,在元杂剧三国戏中,元杂剧作家们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既有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下传统的女性特征,又具有元代的时代气息。元杂剧作家们在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以及《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采用肖像描写等不同的描写手法,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精心设置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大胆的探索,使元杂剧三国戏的女性形象变得丰满,她们从平凡无奇的女性逐渐演变为巾帼英雄。在审美、结构、塑造手法等方面对后来的小说《三国演义》和明传奇等地方戏曲影响很大。元杂剧三国戏《隔江斗智》等剧本表现了剧作家们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以及他们进步的女性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三国女性,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元代社会及杂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的独特性,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小说《三国演义》。论文的绪论部分对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作了概述,对前人的研究作了历史回顾,发现过往研究的缺陷,明确将元杂剧三国戏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进行整体观照的必要性。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没有把元杂剧中三国戏中的女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够具体,亦不够全面、深入。因此,本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试图对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作整体观照,凸显三国戏作为“戏”的本体研究,如曲白、服装、唱腔等,力求研究的综合化和立体化。此外,对前人研究较少的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如甘糜二夫人、大小乔、王粲之母、徐庶之母以及婢女梅香等。第一章:《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演变》。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关于孙权之母和甘夫人的记载较详细,对于貂蝉的记载若隐若现,孙夫人的材料零零星星,徐庶之母和大小乔只是稍微提到,没有关于王粲之母和婢女梅香的记载。《三国志平话》把元杂剧三国戏的女性形象和与之相关的主要故事情节固定下来,不过她们的性格并不突出。元杂剧三国戏对前人加以继承和发展,女性形象逐渐饱满,表达出强烈的戏剧冲突,突出三国女性的主体地位,塑造出一个个光辉动人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采用戏剧形式,表现女性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演唱,角色由陪衬变为主角;改变故事情节,赋予人物不同个性。第二章:《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分类》。依据元杂剧三国戏的女性在剧中的角色,把三国戏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类:(一)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如王粲之母、徐庶之母和孙权之母,她们在剧中都是以老旦卜儿的身份出现。她们拥有传统美德、远见卓识和广阔胸襟。(二)深明大义的妻子形象,如孙安、大小乔和甘、糜二夫人,她们作为妻子,美丽、贤达、有智慧,在剧中主要以正旦的身份登场。(三)顾全大局的女儿形象,如貂蝉,此剧王允为正末,她作为王允的义女出场只有一段唱词,她听从义父王允的安排,出色地完成了王允安排的“连环计”任务,机智勇敢。(四)忠心侍主的婢女形象,如大小乔的婢女梅香、孙夫人的婢女梅香,她们主要以搽旦身份出现,直率天真、忠心护主,具有很浓的市井气息,与女主人的庄重、智慧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章:《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塑造》。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得以实现:(一)多角度的描写手法,如正侧面结合的肖像描写、程式化的动作表演、戏曲语言的综合运用,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二)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如突出形象的对比手法和生动贴切的比喻手法。尤为成功的是对比手法,通过男女对比和主仆对比,突出女性的性格特征。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处于附庸地位,要遵从“三从四德”等礼教制度,不能参与政治,但是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女性,如孙夫人和貂蝉,却对政治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她们的智慧和大义在对比中得以体现。(三)精心设置故事情节。元杂剧三国戏作者们遵循李渔提出“立主脑”的结构原则,对故事情节进行戏剧化的处理,使得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富有趣味性,符合民众的欣赏要求。正是由于这些塑造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变得更为丰富、深刻。第四章:《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元杂剧三国戏生长在元代这个特殊的时代,所以当中的女性形象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必然会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儒家文化的深入影响。其中包括重伦理、尚教化、亲政治三方面,它们对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思想观念和婚姻生活等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二)元蒙统治下的文化冲击。蒙古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游牧文化和中原的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有利于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思想文化中解放出来,形成了相对宽松的思想意识形态、豪迈奔放的审美风格,开始重视文化的愉悦性。这些转变都在元杂剧三国戏女性身上体现出来,如孙夫人的勇武和智慧,梅香身上的市井气息等。这些美好的女性形象根植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上,通过她们可以激励人们存忠义、厚人伦、美教化。第五章:《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价值和地位》。元杂剧三国戏主要描写的是男性的世界,但是却成功塑造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彰显出她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价值,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一)表现剧作者进步的女性观。与前代相比,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女性得到极大的尊重,剧作者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价值探索的精神及其被压抑被异化的现实真实地表现出来。她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有追求,敢于表达,敢于反抗,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她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变,形象得以美化。(二)对《三国演义》的影响。戏曲与小说虽是两种不同的体裁,但在内容和艺术上可以互相借鉴。元杂剧三国戏除了在审美观上对《三国演义》产生影响外,其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三国演义》也产生很大影响。(三)对明以后地方戏曲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明传奇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上,它们在元杂剧三国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展开了美好的想象,改编了一些故事情节,为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女性寻找最后的归宿,比如为孙夫人和貂蝉设计最终结局。它们为传奇三国女性的故事情节提供蓝本,为其他戏剧三国女性特征的塑造提供依据。元杂剧三国戏作家们为后世树立了一个精彩的文学典范,让三国女性具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总体而言,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它处在《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之间,是沟通二者的桥梁。她们是政治工具和牺牲品,是男性的陪衬,但是却很有个性,有勇有谋,有时甚至超于一般男子。她们成为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身上既有儒家传统文化的印记,也有蒙元统治下的一些特征,体现剧作者的真实情况:被压抑却在不断探索。但元杂剧三国戏也存在明显的艺术缺憾。作者的思想严肃而保守,缺少男女爱情的描写,过于类型化。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因过分追求事件的偶然性,有些情节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情理,人物性格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但是如果没有前期杂剧的探索,也就不会有典范之作《三国演义》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