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熟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与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然而,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部分用户对社交网站的使用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他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些社交网站上,这甚至导致了许多潜在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现有的有关社交网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交网站最初的接受与继续使用这两个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人们对社交网站的负面使用这一现状上。鉴于此,本文将探讨用户如何从习惯性使用社交网站(SNS habit)转变成失去控制的强迫性使用(compulsive SNS usage)。现有的少量研究社交网站负面使用的文章大多借助于认知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人们由于对社交网站的使用慢慢形成了习惯,会产生一系列失真的认知(distorted cognition)。在这些人看来,社交网站比其实际表现出来的更加有用、好用、重要等,因此他们在实际的使用中会放松警惕,纵容自己对社交网站的使用超出合理的范围并最终失去控制。然而,Tiffany关于药品上瘾的双重进程理论(Tiffany’s dual-process theory of drug-use behavior)和刺激-反应学习理论(stimulus-response habit learning theory)都从非认知性的角度分析上瘾行为,认为上瘾行为的产生可以看成是一种自动的,非认知性的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这两大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从习惯到依赖再到强迫使用”的研究模型,来分析社交网站强迫性使用的形成这一非认知性演变过程。本文采用了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来收集问卷,一方面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在朋友圈以及朋友的朋友中收集数据,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一所高校里面进行了抽样调查。依据最终得到的458份有效数据,我们利用了偏最小二次方对研究模型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即从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方面展开分析。分析的结果验证了用户对社交网站“从习惯到依赖再到强迫使用”这一非认知性演变过程的合理性。用户们在一开始,对这些社交网站的使用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慢慢地,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开始离不开这些网站,从而演变成一种依赖,而并非直接就变成一种病态的不受控制的使用;在接下的阶段,这种依赖导致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能力,人们慢慢的由依赖变成了强迫性使用,超出了自我控制的范围。本研究首次从非认知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了社交网站负面使用的形成过程,更加具体与充分地解释了从“习惯到依赖再到强迫性使用”这一过程的衍变,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社交网站的设计者和家长、学校等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以防范社交网站上瘾行为的发生。文章的最后也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