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最常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其发病机制不明,且起病隐匿,临床可见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灶的形成以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是IPF的主要病理特征,最终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泡腔内完全性纤维化和囊泡状的蜂窝肺,导致肺功能持续性和进行性损害。IPF的治疗目前尚无任何有效的药物,只有长期氧疗属于强推荐。近十几年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IPF的病因病机多为正虚标实,认为宗气虚陷是其发生的始动因素,肺络痹阻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宗气虚陷使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进而形成痰浊瘀血内阻。发病早期外邪痹阻,随着病邪深入,与内生痰瘀结合,痰瘀进一步痹阻肺络,终至肺络痹阻、宗气虚陷的病因病机,临床采用疏通肺络、破血祛痰、升补宗气的通肺络补宗气方治疗IPF初步取得较好的疗效。为进一步观察其对患者活动耐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生物学作用机理,本文进行了随机、空白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一、通肺络补宗气方提高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活动耐力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通肺络补宗气方在提高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活动耐力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IPF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观察组采用通肺络补宗气方加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疗程3个月,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圣·乔治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肺功能、中医证候、呼吸困难及咳嗽单项症状的变化;并比较随访结束时与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呼吸困难及咳嗽单项症状和6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6分钟步行试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圣·乔治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圣·乔治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活动受限及心理状况方面,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后分数差值两组之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肺功能:患者肺功能总体疗效及肺总量(TLC)、肺活量(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单项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数差值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之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症状: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咳嗽症状:咳嗽积分治疗前后差值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随访3月时与治疗后比较,在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咳嗽及6分钟步行试验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出现。结论:通肺络补宗气方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稳定患者肺功能的下降,并且能够减轻患者呼吸困难及咳嗽症状。二、通肺络补宗气方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作用机理的研究临床试验:目的:通过IP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A)水平的变化,揭示通肺络补宗气方治疗IPF患者的部分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并以这一客观指标判断其疗效。方法:上述两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完成试验的前15例患者进入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β、TNF-α、 CTGF、PDGF-AA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β、TNF-α、CTGF、PDGF-AA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能明显降低TGF-β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CTGF水平无明显变化;PDGF-AA治疗后反比治疗前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肺络补宗气方治疗IPF患者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下调IPF患者血清TGF-β水平有关。动物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通肺络补宗气方对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Smad3及Smad7水平的影响,并揭示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肺络补宗气方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方法:应用HE染色观察通肺络补宗气方及N-乙酰半胱氨酸对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的影响;采用Masson染色观察通肺络补宗气方及N-乙酰半胱氨酸对肺纤维化大鼠气道上皮损伤程度评分、胶原沉积及气道壁厚度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观察通肺络补宗气方及N-乙酰半胱氨酸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Smad3、Smad7含量的影响;并观察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肺络补宗气方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通肺络补宗气方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大鼠上皮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1)、胶原沉积面积明显减少(P<0.01)、气管壁厚度明显变薄(P<0.01),但通肺络补宗气组与乙酰半胱氨酸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肺络补宗气方和乙酰半胱氨酸组的大鼠肺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Smad3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肺络补宗气方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的大鼠肺组织中Smad7水平均上升(P<0.0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和Ⅰ、Ⅲ型胶原表达呈正相关,TGF-β与Smad3的表达呈正相关,与Smad7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通肺络补宗气方能够降低TGF-β水平,从而下调Smad3水平及上调Smad7水平,最终减少肺组织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异常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