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常规检查后,不能找到系统性、代谢性、器质性疾病依据,用来解释消化不良临床症状的一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餐后饱胀、早饱感、烧心、嗳气、纳差、反酸、恶心及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近年来,F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临床症状明显,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常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西医在FD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还不清楚,临床中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常用药物主要有促胃肠动力剂、助消化药物、制酸剂、抗HP治疗、抗焦虑抑郁药物等,现在临床中常运用个体化治疗、联合性治疗与综合性治疗的有机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方案。中医学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对FD的诊治有别于西医,且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优势。本课题组结合前期研究成果,采用常用的症状积分和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指数,针对性较强的中医临床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以及近期较热门的微观生化检测的角度,包括胃泌素(GAS)和免疫学标记物(IgA、IgM),从多个角度来综合评价穴位贴敷治疗FD的临床疗效,拓展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在针灸科门诊,消化内科脾胃外治中心,以及针灸科和消化内科住院部,选取所有就诊患者中,经过初选,确诊,复选等步骤,把符合RomeⅢ诊断标准的120病例FD患者,根据所选治疗方案的不同,运用随机分组方法把上述FD患者分成三组,其中穴位贴敷治疗组为40例,用调配好的药膏,分别贴在中脘、关元、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等穴位上,连续治疗4个疗程;针刺对照组为40例,取中脘、关元、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等穴位,按照针刺的规范操作,平补平泻,连续治疗4个疗程;西药对照组为40例,根据FD病理生理类型的不同,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给予以促胃动力药吗叮啉10毫克,早中晚各一次,在饭前30分钟左右服用;上腹痛综合征的患者,给予服用雷贝拉唑片,规格为10毫克每片,每天1次,饭前30分钟服用,连续治疗4个疗程。以上三组均是连续治疗6天为1疗程,中间休息1天,再继续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三组患者在入组治疗0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并进行疗效指数评定,并在所有治疗结束以后的1月时,进行电话回访,了解病人目前的病情恢复情况,统计复发率,评价远期疗效。中医临床脾胃系疾病PRO量表评分,评价三组患者在治疗入组治疗0周,治疗4周后,所有治疗结束以后的1月后,进行中医临床脾胃系疾病PRO量表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并评价远期疗效。关于胃泌素(GAS),免疫学标记物(IgA、IgM)在疗效评定方面,是三组患者于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血清中GAS、IgA、IgM含量在治疗前后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穴位贴敷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在临床总有效率均为90.0%,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77.5%。而且穴位贴敷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时候随访,其远期疗效明显高于针刺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在PRO量表方面,经过在组内比较时,三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说明穴位贴敷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方面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经过组间比较,穴位贴敷治疗组在生理机能领域方面的远期疗效要明显高于针刺和西药对照组(P<0.05);三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时检测GAS、IgA、IgM时,在组内比较时发现,三组在治疗以后在浓度方面均有上升,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对FD均有效;运用组间比较,统计穴位贴敷治疗组与针刺、西药对照组的差异,针刺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显示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其中穴位贴敷治疗组的上升趋势要明显高于针刺和西药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穴位贴敷和针刺在治疗FD方面,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促胃动力药吗叮啉、抑酸药雷贝拉唑等药物的疗效;GAS,IgA,IgM在评估FD临床疗效与各量表统计结论一致,而且穴位贴敷治疗组远期随访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治疗和西药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