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以来,现象学作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哲学思潮,在建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理论家和建筑师的研究实践,建筑现象学作为一门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的科学出现并应用了到建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其中,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设计实践中体现了一些现象学方法的特征。本文主要对“现象学思想和方法在建筑现象学中的体现”和“现象学思想和方法与卒姆托设计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现象学作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哲学思潮,在建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理论家和建筑师的研究实践,建筑现象学作为一门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的科学出现并应用了到建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其中,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设计实践中体现了一些现象学方法的特征。本文主要对“现象学思想和方法在建筑现象学中的体现”和“现象学思想和方法与卒姆托设计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这门从建筑自身出发的理论在现象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演变中也引起了国内建筑领域的关注。建筑现象学作为现象学与建筑学这两个领域的联系桥,将现象学方法应用到了建筑的空间场所建构以及人的感知体验中。因此,必须从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对现象学还原思想和方法追根溯源。特别是了解和分析三位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方法。重点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体系里的“现象学观察”“现象学描述”“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意向性”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建筑学领域中现象学方法的实践进行分析,结合建筑方案设计的特点总结出一套现象学指导和还原建筑设计步骤。另一方面,虽然卒姆托的设计不能以建筑现象学或者某种派别来界定,但是在他的“极少主义的践行”“地域化材料的应用”“现场环境场的观察”“冥想空间的打造”“建筑品质的追求”等理念中都体现出了现象学方法的一些特征。因此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来解读卒姆托的空间和场所理念对现象学方法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而“现象学还原建筑设计步骤”也要与空间、场所理论融合,从而分解出“还原空间设计”和“还原场所设计”这两套设计流程。最后再利用这两个设计流程来分析卒姆托的空间建构和场所营造,以期实现卒姆托空间和场所设计的现象学还原。最后,通过对卒姆托空间和场所设计的现象学还原得到的结论是:在设计中,空间与场所是两个互为表里、同等重要的方面,都始于对项目背景的全面理解和场地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观察描述。无论空间设计还是场所设计,“设计主题和立意”“从场所环境中‘还原’出设计元素”“建筑设计本质的体现与思考”是最基本和重要的三个目标。卒姆托的相关实践启示设计者的是:在方案和设计工作中,应并且注意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气息、文化气息并且将其内化为个人观察和反思的能力。而在推进方案的过程中还要发挥人的意识作用,将思考想象与草图模型相结合。从而提升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并使其在建筑设计中重现的能力。全文约9万字,图50幅,表22个
其他文献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很多老旧煤矿逐渐关停并转,大量的工业建筑由于失去生产功能而被闲置,从而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浪费,废弃煤矿区的更新改造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特别关注的问题。从废弃煤矿区内的既有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入手,抓住要点,破局求解,既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历史情感,进而带动整个废弃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以
当前,我国处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阶段,旅游扶贫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扶贫成果显著,景观建设也初具规模。扶贫地区脱贫摘帽后将进入转型发展期,原有的景观规划将不再切实满足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研究表明,旅游的快速发展在改善区域经济的同时会给城乡区域景观带来冲击。如何吸取旅游景观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引导扶贫地区转型发展,形成良好的自循环景观系统,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基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城市文化(艺术)中心逐渐取代单一职能的文化建筑,以尽可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出现的“多馆合一”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具有“集聚各文化产业”的特点,利于土地集约使用和基地景观、交通的统一规划,承载着传达地域文化、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任务。国内业界目前对此类型的建筑综合体研究不够深入,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实
基于数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中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深度探索,运用探究式教学,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的目的.
2000年以来,随着洪泽湖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地方经济模式的不断转型,加快了洪泽湖地区渔村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也逐渐改变着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渔村在自更新过程中,为了寻求更快更好的发展,洪泽湖地区渔村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其聚居形态、空间结构、路网组织以及其住宅的现代适应性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乡村更新中最重要的地域性、文化性,也随着渔村自更新而逐渐消失殆尽。本文以洪泽湖地区渔村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现状的分析,发现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城市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田园养老模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但目前田园养老模式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建筑与规划层面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相应设计策略,以期促进田园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田
文化创意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快速的成长方式以及广泛的产业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以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地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目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缺少更小尺度范围层次(如区县层面)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基于此
在冲浪运动发展、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体育旅游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以冲浪旅游为特色冲浪胜地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与追捧。结合国内外对于冲浪胜地的研究以及以有可为导向的冲浪胜地规划研究发现,国内外以游客为导向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缺少决策方法与理论依据,因此对于此课题的研究以发现冲浪胜地游客画像基础理论、构建冲浪胜地游客画像的模型、提出基于游客画像的冲浪胜地旅游规划决策、实地验证为目标,具有理论意义、方法意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如今已形成广泛共识。位于城市内部或与城市相邻的城市型风景区,因与城市相邻的特殊区位关系,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风景区与城市交界地带生态环境遭破坏问题在我国并不属于个案。为此,本研究以南京老山风景区与江北新区城市建设交界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为理论基础,借鉴相关研究
山水格局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山、水和人工要素为基础,在自然和人工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布局态势。我国的山水格局具有中国山水文化底蕴和区域民俗文化特色。在旅游扶贫政策的背景下,我国的山水格局对保护综合环境、发展城市建设和提高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水格局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旅游扶贫背景下,对目前山水格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山水格局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典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