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一种水溶性的喜树碱类衍生物,主要用于结直肠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前市场上提供的剂型为盐酸伊立替康静脉滴注浓缩液,药物名称为开普拓(Campto)。主要用于晚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作为单一用药,治疗经含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同时,伊力替康应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的多种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就已得出的阶段性观察结果来看,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密切关注。但其静脉滴注浓缩液给药存在着严重的毒副作用,如:迟发性腹泻、恶心与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发热、外周血小板减少症、结膜炎、鼻炎、低血压、血管舒张、出汗、寒战、全身不适、头晕、视力障碍、瞳孔缩小、流泪、呼吸困难、肌肉收缩、痉挛及感觉异常等,因此选用适当的药物载体来达到高效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由类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它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和免疫原性,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可以减少给药剂量和降低毒副作用。但由于普通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会被网状内皮系统(RES)作为异物而吞噬,因此只能将药物靶向释放到巨噬细胞含量丰富的组织和器官中,这对其它部位癌症的治疗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同时,已有研究证明,以正电荷脂质体为载体时可以增加药物的肺靶向性。本实验通过在脂质体膜材中加入十八胺使脂质体带正电荷,以达到增加药物的肺部靶向性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药物在心、肾和骨髓的浓度,在增加疗效的同时明显降低毒副作用,以期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起到推动作用。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采用CPT-11为模型药物,制备其阳离子脂质体,以使伊立替康在肺部靶向释放,能够减少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和处方组成,然后通过单因素考察初步确定影响阳离子脂质体制备的主要因素。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确定:分别采用薄膜分散法、乙醚注入法、逆向蒸发法和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利用葡聚糖凝胶柱对阳离子脂质体与游离药物进行分离,根据包封率的高低最终确定硫酸铵梯度法为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考察中通过考察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药物与磷脂质量比、磷脂与十八胺质量比、硫酸铵浓度和孵育温度对阳离子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确定前四种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进行处方和制备工艺筛选,通过极差分析,最后确定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分别绘制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混悬液、伊立替康普通脂质体混悬液和伊立替康溶液的体外释放曲线,比较其体外释药过程,并用零级、一级、Higuchi和Weibull方程进行拟合,考察相关系数。以pH值、粘度、粒径等作为指标,考察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的稳定性。选用大鼠和小鼠作为动物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伊立替康普通脂质体和伊立替康溶液进行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情况研究。液相条件:色谱柱:DiamonsiLTM ODS C18 (钻石)250×4.6mm,5μm;预柱: YWG C1810×4.6 mm;以乙腈:柠檬酸缓冲液(2.1%的柠檬酸水溶液,用3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至pH为3.8,含0.2%三乙胺)40:60 v/v为流动相;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370nm,发射波长为530nm;柱温:30℃;流速:1ml/min。进样量为20μl。采用3P-97软件和统计矩的方法进行结果处理,计算大鼠体内各种药动学参数,并考察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行靶向性评价。结果:硫酸铵梯度法所制备的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包封率高,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所确定的最佳处方和条件为:磷脂400mg,胆固醇133mg,伊立替康40mg,十八胺66 mg,硫酸铵浓度3%。所制备的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6.82%, pH值为6.18,在透射电镜下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98.2nm。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普通脂质体和伊立替康溶液的体外释放曲线:分别用零级、一级、Higuchi和Weibull方程进行拟合,并考察相关系数。伊立替康溶液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为ln[-ln(1-Q)]=1.0311lnt– 1.2435, r2=0.9918。普通脂质体混悬液体外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为Ln(1-Q)=-0.0704t+ 0.0407, r2=0.9953。阳离子脂质体混悬液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为ln[-ln(1-Q)] = 1.3771lnt–4.3699, r2=0.9840。伊立替康溶液释放较快,6h可释放79.2% ,12h释放达到98.6% ,而普通脂质体和阳离子释放很慢,6h仅分别释放25.37%和12.51%,48h分别释放97.09%和89.51%,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稳定性结果显示:在25℃条件下贮存1个月,包封率下降35%,阳离子脂质体膜出现粘连和破裂;在4℃条件下贮存1个月,包封率下降6.8%,只有轻微的絮状沉淀,说明阳离子脂质体需在4℃条件下保存。药动学实验表明: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伊立替康普通脂质体和伊立替康溶液尾静脉注射给药后,阳离子脂质体组消除速率常数k为0.21h-1,普通脂质体组消除速率常数k为0.16h-1,溶液组的k为0.56h-1,说明制成脂质体后伊立替康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减慢。阳离子脂质体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20.43μg·h·ml-1,普通脂质体组AUC为17.22μg·h·ml-1,溶液组AUC为11.43μg·h·ml-1,说明伊立替康制成脂质体后,有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实验表明: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对肺具有明显的主动靶向作用, re为2.14,T%为33.18。结论:以大豆磷脂、胆固醇和十八胺为膜材,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包封率高,粒径均匀且分布狭窄,稳定性好。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阳离子脂质体可以延缓伊立替康的体内释放;组织分布实验表明伊立替康阳离子脂质体具有明显的肺靶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