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泛滥平原生态系统由河流与泛滥区通过洪泛作用维系构成,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担负供水、航运、食物生产等多种生态功能。近几十年,受人类活动剧烈影响,长江泛滥平原自然水流体制发生显著改变。这对与水文周期长期适应的江湖洄游性鱼类造成极大影响,资源量严重下降。因此,开展江湖洄游性鱼类的生活史过程研究,对资源保护和泛滥平原管理均具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及其附近干流,系统开展了江湖洄游性鱼类分布、摄食及洄游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开展了洞庭湖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变化趋势和原因。在洞庭湖共采集到鱼类69种,隶属于6目14科44属。渔获物在不同区域和水位期有差异,且80%以上的优势种为湖泊定居性鱼类。与以前调查相比,洞庭湖鱼类种数下降明显,洄游性鱼类种数减少47.1%;在渔获物中,江湖洄游性鱼类比例减少24%。分析显示,生境丧失、江湖阻隔、过度渔业等因素是导致洞庭湖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2.系统研究了洞庭湖湖口及其附近长江干流漂流仔、稚鱼时空分布格局,分析了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鉴定仔、稚鱼6目9科33种。其中,江湖洄游性鱼类计10种,占总数的28.1%。时空分布显示:在种数和密度分布上,近岸高于远岸,中层高于表层,夜间高于白天;在个体大小上,多数种类在远岸的仔、稚鱼大于近岸,中层大于表层。流速、涨水天数等是影响仔鱼分布主要因素。在调查断面,仔鱼漂流的适宜流速范围为0.2-0.4m/s。
3.系统研究了洞庭湖6种江湖洄游性鱼类(铜鱼、青鱼、草鱼、鲢、鳙和鳜)幼鱼的摄食消化器官,并以肠(胃)含物定量分析了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1)摄食消化器官在不同食性鱼类间有较大差异。2)铜鱼主食淡水壳菜、昆虫幼虫和有机碎屑等;青鱼主食鱼类和软体动物;草鱼主食植物碎屑和水生昆虫幼虫;鲢和鳙食物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鳜食物种类简单,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3)随着个体增大,铜鱼和草鱼的食物种类数逐渐减少。
4.根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值分析了洞庭湖6种江湖洄游性鱼类幼鱼的潜在食物和主要能量来源。结果表明:1)一些在肠(胃)含物分析中未发现的食物类群如浮游动物、圆顶珠蚌等,有可能在幼鱼早期生长过程中被直接或间接利用。2)初步确定藻类为通江湖泊内滤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主要能量来源,而多种有机质对肉食性鱼类可能有重要作用。3)鱼类体长与δ13C和δ15N的关系因鱼类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变化趋势,这可能与鱼类食物的变化和生长发育有关。
5.系统研究了洞庭湖江湖洄游性鱼类时空分布动态,初步阐明了其洄游规律。共发现江湖洄游鱼类10种,其中80%的种类出现在水位较高的7-10月。与长江干流距离越近,江湖洄游性鱼类种数和相对丰度也最高,到达丰度的时间也越早。分析显示,草鱼和鲢的相对丰度分别在7月和8月达到峰值,个体以当年幼鱼为主,暗示草鱼和鲢幼鱼洄游入湖的关键期为7-8月。结合前人研究,总结了长江泛滥平原四大家鱼的洄游模式。铜鱼具有个体大小不同的两个入湖群体,主要分布于湖口区域,仅少量个体进入湖泊较远区域。
6.分析了长江干流和洞庭湖鱼类资源与水文情势之间关系,量化了四大家鱼繁殖期间适宜的水文条件。结果显示:天然渔业产量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在年内和年间均表现出流量(或水位)越大(或高)、捕捞量越高的趋势。江湖洄游性鱼类种数、生物量和丰度均与水位呈显著正相关,水文波动对其资源量有重要影响。水位持续上涨时间是影响四大家鱼产卵时间和产卵量最主要的因素。在监利江段,家鱼繁殖适宜的水文条件为:初始水位和流量在27-31m,8000-12,000m3s-1,水位和流量日均涨幅在0.2-0.4m·d-1,500-1200m3·s-1·d-1。
7.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三点江湖洄游性鱼类保护建议:1)保持和恢复江湖间水文自由连通,增强江湖之间鱼类自由交流。对于阻隔湖泊,在长江水位上涨期间(4-9月)尽可能长期开启闸门。2)延长现禁渔期至9月,并严格控制捕捞规格。3)开展水库生态调控,尽可能满足四大家鱼产卵水文情势需求。在家鱼集中产卵的5-6月,长江中游应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涨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