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微博以迅速高调的姿态占领了人们社交以及汲取信息的高地,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微博有其有益的一面,其中也有很多积极的信息,然而也不乏一些消极信息,诸如人肉搜索、言语攻击、虐待动物、反应社会丑态等网络暴力信息。那微博中不同的信息是否会对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品质产生影响?本文即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微博中的不同信息对于大学生攻击性倾向的影响。通过利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Buss编制的攻击性问卷以及IAT内隐攻击测量,对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采用2*3的组间设计,将被试进行性别、年龄匹配后,根据其使用微博的情况,分别分配到积极组,消极组与对照组。结果显示:1、积极组在一致性任务中(“自我+攻击性”)的反应时显著高于非一致性任务(“自我+非攻击性”);2、积极组被试一致性任务(“自我+攻击性”)与非一致性任务(“自我+非攻击性”)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表明经过积极图片的唤起,积极组被试将自我与非攻击联结的更加紧密;3、积极组与对照组在一致性任务中(“攻击性+消极评价”)的反应时显著高于非一致性任务(“攻击性+积极评价”);4、消极组被试一致性任务中(“攻击性+消极评价”)与非一致性任务(“攻击性+积极评价”)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5、不常用微博的被试在一致性任务中(“自我+攻击性”以及“攻击性+消极评价”)的反应时显著高于非一致性任务(“自我+非攻击性”以及“攻击性+消极评价”),表明其将自我与非攻击性联结的更加紧密,且对攻击性的评价更为消极;6、所有被试外显攻击与IAT效应的相关并不显著,说明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是两个独立的心理结构;7、对外显攻击的统计表明,男性在身体攻击维度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言语攻击方面则显著高于男性。而在愤怒、敌意,以及外显攻击总分,男女并没有显著差异;8、网瘾与外显攻击之间无显著相关,身体攻击与愤怒以及敌意之间有显著相关;9、被试年级与外显攻击之间相关显著,也就是说年级越高,外显攻击倾向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