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如何有效地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遏制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中国政府自2014年起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法律法规,试图通过债务透明化和预算硬约束建立起新型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得到合理控制,但隐性债务这种更为隐蔽的地方政府债务却继续快速增长,可能引发新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过去,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的背后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在各种外部条件影响下所做出的自发性过度举债行为。因此,在中国特有的体制背景下,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地方政府策略性举债行为,探索能够激励地方政府理性举债的管理政策,既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债务在长期内的适度增长,亦有助于防控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并最终构建起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长效机制。本文立足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变化情况,在政治锦标赛和预算软约束这两大体制背景下,深入剖析政府间博弈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官员特征、地区特征等政治经济学因素以及举债背景近期变化来分析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受到的影响,以从策略性举债行为角度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做出合理解释,继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第一,本文归纳总结与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干部人事制度、财政分权制度、举债融资体制这三种制度背景进行梳理,从而为后文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机制打下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第二,基于政治锦标赛和预算软约束这两种体制背景,本文分别从三个层面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说。首先,通过构建央地博弈模型和地方政府间博弈模型,本文研究在政治锦标赛和预算软约束这两种背景下,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就政治升迁和救助资源展开博弈,进而做出策略性举债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政治经济学因素继续深化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理论分析,研究官员特征和地区特征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地,基于化债任务下发和债务问责机制落地这两种重要的举债背景变化,本文对地方政府过度举债行为进行理论推演,从而提高研究内容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现状的解释力。第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利用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相关理论假说和理论观点进行验证。首先,本文分别从存量视角和增量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而初步验证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相关理论观点是否成立。其次,基于2006-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在进行一系列前置检验的基础之上,本文使用两种空间计量基础回归模型、官员特征拓展模型以及地区特征拓展模型,从更加严谨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相关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同时也检验了计量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中国存在政治锦标赛下的地方政府间正向举债互动行为,即一个地区举债越多时,其他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地区也会举债越多。但这种举债正向互动行为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西部地区和政绩竞赛落后地区对经济水平相近地区举债行为的反应程度更加激烈。(2)省长工作经历和省长任期这两类官员特征会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产生影响。如果省长拥有企业经历,其所辖区域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相对更多;如果省长拥有中央经历,其所辖区域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相对更少;如果省长仅有本地从政经历,其所辖区域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相对更少;省长的任期会对其辖区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产生倒U型影响,在省长上任初期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但增速会随着省长任期变长而逐渐变低。(3)中国存在两种预算软约束下的地方政府间举债互动行为:一是财力较差地区之间的正向举债互动行为,即当财力较差地区的地方政府举债越多时,其他财力较差地区的地方政府也会举债越多,二是财力较强地区对财力较差地区的负向举债互动行为,即财力较强地区的举债行为会随着财力较差地区举债越多而变得愈加保守。(4)地区特征会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产生影响,承担较多重要公共服务支出会强化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偏好,但同时也会弱化预算软约束背景下的地方政府间正向举债互动行为。(5)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任务的下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问责机制的落实使得中国地方政府过度举债行为暂时得到控制。本文研究内容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基于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现实情况,本文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1)因地制宜地制定债务化解方案,高效稳妥地化解存量隐性债务;(2)多角度改进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地方官员晋升考评制度;(3)结合任职经历合理选用和培养地方官员,实现地方政府债务适度增长;(4)依次推进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改革,助力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5)完善地方政府举债相关奖惩机制,引导地方政府理性举债融资;(6)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项目绩效管理,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