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栓塞对组织再灌注的影响及干预方法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医学院 军医进修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建立一个新型动物溶栓实验模型,该模型既可观察动脉血栓的形成及溶解过程,亦可评价该血管所供应组织的微循环状态及灌注情况;2.研究溶栓过程中微栓塞的产生及其与组织再灌注障碍间的相关性;3.探讨与溶栓相关的辅助干预方法来减少微栓塞的产生及影响,以改善微循环状态与组织灌注。 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200±10)g)的提睾肌动脉作为靶血管,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普通溶栓组(简称“溶栓组”,n=14):通过光化学法损伤靶血管内皮而致血栓形成,待血栓将靶血管完全阻塞后,应用重组葡激酶(1mg/kg,前2/3量于5min内输入,后1/3量于25min内输入)行静脉溶栓,血栓溶解后给予生理盐水静脉维持输液;②自溶组(n=9):用上述方法制造血栓,靶血管完全阻塞后不使用溶栓剂,仅用生理盐水静滴,以此同溶栓组对照,比较葡激酶的溶栓效果;③血管夹闭-再放开组(简称“夹闭组”,n=9):采用机械性夹闭使靶血管阻塞,经过30min后再开放靶血管,造成一个机械性缺血-再灌注条件以同溶栓组对照,比较组织血流变化情况;④辅助干预组(n=24):同①方法溶栓后,辅助应用不同药物干预法来改善组织灌注,以此同溶栓组进行对照,比较组织灌注的改善情况。辅助干预组按方法的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肝素组(n=8)、低右组(n=8)及延长溶栓时间与用量组(简称“持续溶栓组”,n=8))。实验过程中,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栓形成与溶解过程以及微循环血流状态;通过显微摄像系统记录分析图像,并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组织的血流量及血流分布图,从而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并分析溶栓过程及辅助干预前后组织的微循环状态与血流灌注情况。 结果 ①溶栓组与自溶组的再通率及再通程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者血栓溶解时间较后者减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②溶栓组靶血管再通后,组织血流量恢复值较正常时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少,统计学差异显著(P<O.05);而夹闭组经相同缺血时间再放开后,组织血流量恢复值较正常时则统计学差异(P>0 .20)。缺血期间,两组血流量的减少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O .20);而血管再通后,两组的血流恢复程度则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O.05)。另外,溶栓组再通后微血管内微循环状态出现异常,并发现大量微栓塞,而夹闭组极少发现这些情况。③血检溶解再通后,各辅助千预组与溶栓组比较,组织血流量的改善程度总体差异显著(P<0.05),其中持续溶检组较溶检组血流量的改善程度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尸<0 .05),而其余千预组的改善效果则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5)。此外,血流图显示,经过持续溶栓,原先再灌注后出现的无灌注区(或低灌注区)部分恢复血流。然而,即使在持续溶栓组,组织血流量仍未完全恢复至血检形成前的水平。 结论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提辛肌溶栓模型对溶栓治疗进行研究,既可观察溶检剂对主干血管血检的溶解开通程度,同时还可对该血管供血的下游组织微循环及血流灌注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为更好地评价溶栓效果提供一定便利。研究发现,溶栓过程中产生并脱落的微检子可造成相应的末梢组织微检塞,这可能是导致溶栓后末梢组织微循环障碍与灌注不良的主要因素。而通过增加溶检剂的静脉维持时间及总用量,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末梢组织的灌注。
其他文献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以骨骼肌进行性变性、坏死为主要表现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无力和萎缩、
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近有报道某些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眩晕是由前半规管裂缺引起的,而这部分病人的有效治疗即行半规管填塞或切除;在颅中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或内听道手术中,前半规
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课堂上,为了让学生通顺的朗读文章,就要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汉语拼音的相关知识,对单词和成语进行正确地拼读.由此可见,拼音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
目的:探讨杯状细胞及其线粒体在实验性急性末端回肠炎的改变及意义。方法:40只成年雄性实验犬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高温高湿高血糖组(B组)、常温常湿正常血糖颅脑火器伤组(C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