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第一类整合子在食源性细菌耐药机制中的介导作用,对来自广州市健康食品从业人员分离到的23株沙门氏菌做第一类整合子的筛选.首先研究了它们对10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菌株对其中至少一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应用PCR法和菌落杂交方法检测第一类整合子,发现4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以IN-F和IN-B对其整合的耐药基因盒进行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4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中,2株各产生一个1009bp片段,1株产生一个1664bp片段,1株产生1009bp和1664bp两个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009bp为aadA2耐药基因盒,对链霉素和壮观霉素产生耐药.1664bp含有aadA5和dfr17两个耐药基因盒,分别对链霉素、壮观霉素和甲氧氨苄嘧啶耐药.为了研究第一类整合子的基因定位及其拷贝数,进行了Southern杂交实验和质粒接合实验.选择在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1无酶切位点的EcoR Ⅰ和EcoR Ⅴ对染色体DNA进行限制性酶切,酶切后的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分别与PCR产生的并由地高辛标记的intI1探针进行杂交,在质粒DNA上无杂交信号.同时在质粒的接合转移实验中无接合子产生,说明了第一类整合子不存在于质粒DNA上.而染色体DNA的杂交实验表明了第一类整合子的位置和拷贝数,S.tshiongwe S14和S.tshiongwe S126为2个拷贝,S.tshiongwe S191和S.hadar S87为单拷贝.以4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和4株整合子阴性菌株为研究对象,用任意引物PCR(AP-PCR)和肠杆菌间间隔重复序列PCR(ERIC-PCR)两种方法测定DNA指纹图谱,来分析菌株第一类整合子的特性与基因分型之间的关系.两种方法对实验菌株确定出统一并与第一类整合子特性相关的基因型,而AP-PCR方法较ERIC-PCR方法比较,在区分菌体基因型方面能力更强.为研究第一类整合酶基因对耐药基因盒捕获和表达的调控因子和调控过程,采用了反向PCR方法扩增第一类整合酶基因上游未知的DNA片段.用HindⅢ对S.tshiongwe S191染色体DNA进行限制性酶切,酶切产物自身环化.设计第一类整合酶基因的反向引物,扩增第一类整合酶上游未知DNA片段,产生1502bp大小的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GEM上,转化大肠杆菌,筛选转化子,提取质粒后对其测序.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第一类整合酶上游未知DNA序列的1052bp大小的片段中,含有两个解离酶结合位点和一个开放阅读框,推测该开放阅读框可能为第一类整合酶基因的调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