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而备受关注。与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相比,Fe304的理论比容量较高、成本比较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而备受关注。与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相比,Fe304的理论比容量较高、成本比较低、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无污染,更重要的是其电导率高。因此,本论文选用Fe304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新颖的包覆碳前驱体及其包覆方法制备Fe304@C纳米核壳型微球,旨在解决Fe304由于体积膨胀引起的循环稳定性差等电化学问题。以1-萘酚为碳前驱体,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出尺寸均匀且表面存在纳米级孔洞的Fe304@C纳米核壳型微球。结果表明,碳包覆能够明显提高Fe304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而且碳包覆采用的两步水热法明显优于一步水热法。水热反应4h,热处理温度650℃为两步水热法的最佳制备条件。此条件制备的Fe304@C微球在10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容量达到483.5mAh/g,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以酚醛树脂为碳前躯体,Fe304纳米微球为核,将两者经研磨、干燥、碳化制备出Fe304@C纳米核壳型微球。结果表明,包覆后的Fe304@C微球尺寸均匀且无团聚现象,此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包覆碳的含量影响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20%为最佳包覆量,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84mAh/g,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413mAh/g。以各向同性和中间相两种沥青分别为碳前躯体,Fe304纳米微球为核,将两者经研磨、干燥、碳化制备出Fe304@C纳米核壳型微球,研究碳包覆量及不同种沥青对Fe30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各向同性沥青和中间相沥青为碳前躯体制备的Fe304@C的最佳包覆量均为20%,在1OO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前者的比容量能够稳定在437.7mAh/g;后者的比容量能够稳定在396mAh/g。相比较中间相沥青,各向同性沥青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更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胰腺恶性肿瘤的绝大多数,简称胰腺癌(PC)。各种研究表明PC与胰岛素(INS)关系密切。而INS在由胰岛中的β细胞分泌后,可自由弥散到胰腺的细胞外液中,所以胰腺内存在一个高水平的INS环境。也正因如此,相比其他组织器官中的癌细胞,PC更有被INS影响的条件,研究PC与INS相关的分子机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目前已知INS有两个同源受体:胰岛素受体(IR)和
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三大问题,尤其是环境和资源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在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演进,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使用量的爆炸式增长,通信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为其打开了一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中,传感器节点是由一次性的电池供电,并且传感器由于计算能力低、能量有限的特点无法独自完成较复杂的应用。因此,网关需要将
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种类木本泥炭肥料以及不同配比腐殖酸钾肥料的施用对烤烟生长、物理性质、烟叶化学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种类木本泥炭肥料的施用可以不同程度
激光以其高亮度、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的显著特性,在精密计量、引力波探测和信息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利用激光实现光学原子钟,便可使时间和长度标准达到更高精度,
本文是一篇针对于科技英语翻译的实践报告,翻译材料来源于“东盟国家科技组织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任务。本次实践产生的译文便于委托人查阅东盟科技组织的信息,加深对于东盟科技组织的了解,进而改善目前较为有限的交流与合作现状。文章重点论述汉斯·弗米尔(Hans-Josef Vermeer)提出的翻译目的论对于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翻译目的论反对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的绝对对等,有利于译者关注翻译目的、译入语语
预测是大数据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基站资源调度的实现中,往往并不需要准确地预测实际流量,而是需要准确地预测流量状态。这对于基站的睡眠策略,
“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乡村滨水景观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资源整合、村落文化传播以及乡村经济的推动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是对滨水区域的道路、场地、岸线、绿化等元素进行整合,对功能空间进行重新组织的过程。目前,乡村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品质感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
校园外部空间是校园的重要组成,是师生日常通勤、活动、娱乐甚至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外部空间要素的改善可以提升微气候环境,并进一步提高人体舒适度,激发校园的空间活力,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和文化氛围。本文以天津高校老校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微气候的角度出发,对外部空间的空间要素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实测获取微气候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空间要素影响人体舒适度的结果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本文首先通过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