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山油田红003井区是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稠油油藏,合作面积100.1km2,区域构造上位于西北缘红-车断裂带北段上盘超覆尖灭带上。沉积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非均质性较强。随着勘探开发的进行,储量动用程度日益增加,动用难度日益增大,因此对储层四性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一套适合储层的测井评价标准和解释方法,为最大程度动用剩余储量资源提供依据非常必要。研究区已经发现并上报储量油层为清水河组与齐古组,本次主要研究清水河组。本文以红山油田红003井区砂砾岩储层为例,在储层岩石学、地质统计学、储层地质学以及开发地质学等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统计特征研究、关系特征研究、解释模型研究方法,对研究区储层四性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解释模型,并且对油层进行了详细划分,研究展布特征,对砂砾岩储层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通过研究岩性与电性关系,可以看出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小砾岩、细砾岩、中砾岩;岩性与电性关系明显,建立的岩性解释模型结果吻合性较好。通过研究物性与电性关系,得出储层孔隙性渗透性较好,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2%~36%之间,且具有两个峰值:14%~16%和28%~32%;孔隙度平均值为22%,中值为22.29%,表明储层样品一半以上为孔隙度大于22%。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4mD~5000mD之间,同样具有两个峰值:15.85mD~25.12mD和1000mD~1585mD;渗透率算数平均值为746.73mD,几何平均值为:221.64mD,中值为304.61mD,表明储层样品一半以上为渗透率大于300mD。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好,研究区138个样品的回归系数近于0.8,随着孔隙度的增加,渗透率的下限值明显增加,当孔隙度>20%时,渗透率>1mD;当孔隙度>30%时,渗透率>100mD,高孔隙度样品主要是砂岩储层。储层孔隙度与密度测井关系明显,所以依据密度测井参数可以建立良好的孔隙度解释模型,依据实验室岩心分析测定物性数据进行验证,实验室测定结果与模型解释结果吻合性好。通过研究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可以看出含油性与岩性物性关系明显,泥岩、泥质粉砂岩不含油,粉砂岩含油级别较低;砂岩类含油级别较高,而砂砾岩含油级别多数为油斑和油浸。油层孔隙度下限18%、渗透率下限46mD。含油性与电性关系密切,油层下限为:孔隙度分布区间(19%~34%,Pmax/Pmin=1.78),电阻率分布区间(20 Ω.m~70 Q.m,Rtmax/Rt min=3.5)含油饱和度分布区间(50%~81%,Somax/Somin= 1.62)。油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四类,主要考虑物性特征的不同,对油层进行分级,四个类型的物性界限如下:Ⅰ类油层为孔隙度大于29%,渗透率1000mD~5000mD,含油饱和度大于55%;Ⅱ类油层为孔隙度大于25%~29%,渗透率300mD~4000mD,含油饱和度大于55%;111类油层为孔隙度22%~25%,渗透率100mD~2200mD,含油饱和度大于55%;Ⅳ类油层为孔隙度19%~22%,渗透率40mD~100OmD,含油饱和度大于50%。其中,Ⅰ、Ⅱ、Ⅲ类油层的电阻率都大于26Q.m,Ⅳ类油层电阻率大于18Q.m。四类油层对产量特征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Ⅳ类油层、Ⅰ类油层、Ⅱ类油层和Ⅲ类油层。各类油层平面分布差异大,平面上Ⅰ类油层分布比较零星,连片性差,分布范围最小;Ⅱ、Ⅲ、Ⅳ类油层平面分布连片性较好,分布在南北向延伸狭长带内,其中Ⅳ类最好。此外,四种类型油层有效厚度在5m~7m之间的区域,大致集中在红003断层附近,即h026井、h9017井和红073井附近;有效厚度在2m~5m之间的区域为四种油层类型的主要厚度分布区间,且Ⅱ、Ⅲ、Ⅳ类油层在此厚度区间的分布范围都大于Ⅰ类油层的分布范围。各类油层剖面连通差异大,通过对研究区油层剖面特征分析与描述可知,边部四类油层的连通性较差,四类油层中都存在连接2口井的个体较多,连接3口井或四口井的油层类型个体较少,主要以Ⅰ类油层为主;其次,越到油层边部,连通性越差,Ⅰ、Ⅱ类好油层连通性较好,Ⅲ、Ⅳ类连通性次之;最后,四类油层的厚度分布稳定性较差,同一类型不同位置厚度变化明显,不同类型变化也较大,相对其他三类油层,Ⅰ类油层的厚度变化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