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鼠Survivin抗原的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研究

来源 :广东药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诱导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的淋巴细胞,探究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的淋巴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功能特点。方法:一、用Net MHCIIpan 4.0和SYFPEITHI两个预测T细胞表位的在线预测系统对小鼠Survivin抗原15个氨基酸的MHC-Ⅱ类表位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MHC-Ⅱ类表位肽进行合成,制成肽疫苗,免疫C57BL/6野生型小鼠,分离其脾脏淋巴细胞。诱导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的淋巴细胞,利用流式和钙黄绿素检测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的淋巴细胞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的淋巴细胞与B16F10细胞共培养后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情况。利用ELISA检测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的淋巴细胞中IFN-γ和IL-10的分泌情况。二、设计了针对小鼠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基因的表位盒。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分别构建含有Survivin抗原的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的小鼠Survivin抗原表位基因疫苗。三、用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对小鼠进行荷瘤,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在不同的时间点,将带有Survivin抗原的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的基因疫苗用脂质体包裹,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肿瘤生长变化,测量肿瘤体积大小和重量,通过HE染色和IHC的方法检测肿瘤局部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QPCR法检测肿瘤局部浸润CD8+T细胞的耗竭程度。结果:在体外细胞学实验中,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的T淋巴细胞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系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也有所增加。当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的T淋巴细胞共同作用时,杀伤效果更佳。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组中IFN-γ表达量高而IL-10表达量低,说明Survivin抗原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的T淋巴细胞主要是Th1类细胞。体内动物实验中,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表位基因疫苗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与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组相比,肿瘤疫苗预防组的肿瘤生长大大减缓,治疗效果更显著。无论进行早期还是晚期治疗,肿瘤生长均能得到有效控制。HE染色和IHC的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肿瘤局部坏死细胞更多,淋巴细胞的浸润也更多。在MHC-Ⅰ类和MHC-Ⅱ表位基因疫苗共同作用时,肿瘤局部浸润的CD8+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Tim-3,2B4的表达有所下降,说明MHC-Ⅰ类和MHC-Ⅱ类抗原表位联合作用时可能降低了肿瘤局部浸润T细胞的耗竭程度。结论:小鼠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表位肽诱导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对B16F10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功能。基于小鼠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表位的基因疫苗可以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应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有效控制小鼠肿瘤的生长。
其他文献
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首先将医用蒙脱石(MMt)酸活化改进处理,再通过静态离子交换法将阳离子型药物盐酸倍他洛尔(BHC)负载于活化蒙脱石的层间域,从而获取一种新型药物载体(MMt-BHC)。接着,我们制备出了一种新型载药蒙脱石-聚丙烯酸树脂微球(MMtED PO MPs),继而通过将其与适宜的辅料联合构建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眼部递药系统(MMt-ED PO MPs混悬滴眼液)。本研究制备的MMt-E
过氧化氢(H2O2)参与生物体内众多生理的过程,其在体内水平的动态平衡,影响着多个信号传导通路和细胞生长调控。生物体内H2O2水平的变化还与生物体生理病理情况密切相关,是许多疾病的检测指标。因此,通过对H2O2的检测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其与生物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关联,快速准确地掌握机体的变化,更有利于进行内环境稳态干预和疾病早期诊断。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电化学传感器具有低成本,结构简单,选择性高,
目的: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针对肿瘤的突变位点进行基因修饰,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从而使得免疫细胞疗法针对低抗原性肿瘤细胞具有更好的效果,为增加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靶点、增强抗肿瘤的特异性、拓展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一、构建HLA-A2+的K562细胞株,以便于提呈插入的外源表位肽。从T2细胞c DNA中克隆出编码HLAA0201的全长基因序列,连接B2M后作为完整H
癌症日益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铂类金属配合物在抗肿瘤治疗上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严重的毒副反应限制了其使用。近年来,铑配合物因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成为当前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中心,也是细胞新陈代谢的动力源泉,其含有的线粒体DNA(mt DNA)是其独有遗传复制系统,mt DNA编码的蛋白酶在维持呼吸链的稳定有巨大的作用。基于此,设计靶向线粒体并破坏线mt DNA结构的药物在抗肿瘤
目的与意义组织纤维化和严重的瘢痕形成是创伤愈合过程经常发生的不良事件,如果是发生在主要脏器会危及生命,大面积发生在体表会影响皮肤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而发生在颜面部位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信。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TGF-β超家族主要成员之一,在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阻断TGF-β1活化的TGF-β/Smad信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脂毒性疾病,其中肝脂肪变性和氧化应激是关键的致病特征。近年来,我国NAFLD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在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上与肥胖有关。迄今为止,NAFLD的治疗仍是基于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治疗,尚无批准治疗NAFLD的特效药物。因此,探索NAFLD的发病机制将为临床药物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
目的:从整体角度利用数据挖掘探讨番木瓜叶(CPL)多成分协同,通过多靶点和多器官治疗不同类型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一、CPL化学成分、靶点的数据挖掘及贫血分型的建立。1)通过Pub 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检索CPL化学成分,构建化学成分数据库;2)通过Pub Chem数据库获得化合物的SMILES结构和“sdf”格式,使用Rcpi R包对化合物按照结构相似性进行聚类;3)利用TCMSP、P
纳米介孔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备受关注。与传统的实心纳米颗粒相比,非实心颗粒具有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和客体负载量高等优点。可渗透的中空结构不仅可以提供反应微环境,而且可以有效地分离物质,体现了这类纳米材料活性高,选择性强的特点,使其在催化,能量循环,药物存储和电化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内部结构之外,纳米材料外部形态的不对称性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为各向异性颗粒具有高度复杂的形态
目的:本研究制造出了一种智能响应型纳米粒,适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靶向递送和智能响应性释放。在该纳米递送系统中,最外层红细胞膜(RBC)整合了各种功能组件,包括叶酸(FA)配体修饰的靶向功能和聚乙二醇(PEG)修饰后的长循环功能;模型药物阿霉素(DOX)的化疗功能;聚多巴胺(PDA)近红外激光触发功能;二氧化锰(MnO2)微环境响应调节功能以及磁共振成像诊疗功能。方法:我们通过液相共沉淀法制得纳米级M
肥胖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与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Orlistat是FDA批准的唯一OTC抗肥胖药,但现已因肝肾毒性而被FDA警告。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肥胖药物。COST(平均Mw≤1000Da的壳寡糖)是由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结合而成的天然产物。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COST降脂功能研究,前期实验表明COST具有良好抗肥胖作用,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