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我党不仅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战略全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做出了新构建,还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提升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战略高度。这一伟大举措不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极端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中国生态文明制度是指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性质、顺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反映和实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不仅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和保障。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发展不相适应的现实,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恶化等难题。解决中国生态问题亟待进行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建设中国生态文明,不仅要求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也要求生态文明制度理论的研究必须要与时俱进,有新突破,不断创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科学界定和阐释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涵义、相关理论入手,在全面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遵循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从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需要出发,尝试探寻有利于创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对策。全部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的相关概念,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等内容。第二章,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演变。主要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所经历的一个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创新过程。第三章,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主要阐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今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第四章,研究国外生态文明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的主要代表国家的生态文明制度,总结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有益经验和启示。第五章,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对策。从加快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提供政府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提供行动指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对策。
其他文献
<正>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立足有限的校园资源,积极开发作物栽培、动物养殖等学生实践基地,在中心城市精心打造出一所生态化特色校园。一、办学理念的精细落实生态特色校园建设
目的比较3D-DSA和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3D-DSA、3D-CT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检出率以及评
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新任教师教育培训方面的缺陷,分析了学科化服务在新任教师教育培训中的不可或缺性,并提出应从推进学科化服务零覆盖、夯实学科化服务厚基础、彰显学科
目的探讨冻存脐血复温后不同输注时间对脐血移植患者输注不良反应及脐血植入状况的影响。方法按照脐血输注时间序贯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选择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0例患者,
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是学校育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群团改革背景下,初中阶段尤其需要着力发挥团、队组织并存的优势,避免组织体系、工作格局的断裂,以服务于学校"立德树人
<正>10月30日,以"节能、环保、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中国和世界领先家电技术趋势的2012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在江苏南京举行。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550余名家电及相
由于传统航模电池和无人机智能电池电池容量较小,在户外充电又不方便的情况下飞行时间极其受限,鉴于此,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无人机智能移动充电器,该充电器最大的特点是容量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问题中的几大类经验,它们主要有公式法;关系式法;估算法等,既概括了一般性经验,又结合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示范。
<正>1975年,WHO针对全球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和不合理用药现象,首次提出了"基本药物"的概念[1],旨在提高贫困人群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促进合理、科学用药,实现"人人享有健康"
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在国内城市中越来越多,在进行超高层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对水平荷载、轴向变形、抗震性能等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提升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本文先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