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嘴朱顶雀属于雀形目金翅雀属的小型鸟类,是典型的小型高山鸟类,分布在海拔2500—5000米之间,具有随季节变化垂直迁徙的习性。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欧洲西北部和亚洲西南部。在我国,黄嘴朱顶雀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和新疆等地。近十年,欧洲部分国家对黄嘴朱顶雀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发现,黄嘴朱顶雀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都具有下降的趋势,英国、美国等国家已经将该物种列入了濒危鸟类红皮书中;目前我国对黄嘴朱顶雀的研究暂时还停留在繁殖生态和基本的行为生态学方面,虽然我国对黄嘴朱顶雀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但我国也已经将该物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了。2015年1月—3月,作者对该物种的藏南亚种在拉萨河谷冬季栖息地选择做了初步的研究,在拉萨河谷7大生境的33个样方中,只有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没有发现黄嘴朱顶雀踪迹,其他五种生境都有黄嘴朱顶雀的活动。Tukey真实显著性差异法检验结果显示,黄嘴朱顶雀的数量只有城区和湿地之间有明显的差别,湿地的数量高于城区。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证明,草本植物的覆盖度、草本植物的高度、海拔以及样方离公路的距离这四个环境因子对黄嘴朱顶雀的栖息地选择有影响。结合各生境的环境因子对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黄嘴朱顶雀冬季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高度、草本植物覆盖度、草本植物高度、样方离公路的距离和气温,这一结果与Tukey真实显著性差异法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拉萨城区黄嘴朱顶雀的冬季活动规律和夜宿地的观察研究,发现黄嘴朱顶雀白天都是成群活动的,下午19:30左右开始进入夜宿地,停止一天的活动,在次日8:00左右陆续飞离夜宿地,开始一天的活动。黄嘴朱顶雀冬季夜宿植物多选择的是高大的雪松,据统计一棵雪松上能栖息120只左右的黄嘴朱顶雀,有时候也选择与褐岩鹨和鸲岩鹨等混居。2015年3月下旬—6月下旬,作者以拉萨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对黄嘴朱顶雀的巢址选择和繁殖生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中共发现32个巢。黄嘴朱定雀的巢93.75%建筑在乔木上,建筑在雪松上的占65.6%,侧柏占12.5%,青海云杉占12.5%,垂柳占3.1%,其余6.25%的巢建筑在灌木红叶李上。黄嘴朱顶雀对雪松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X2=9.080,P=0.003),巢树选择系数最高的同样是雪松(选择系数为0.44),其次为侧柏、青海云杉、红叶李(选择系数均为0.32);巢址选择时避开垂柳、乌柳、槐树、银白杨、梨树、榆树、圆柏(除垂柳的选择系数为-0.78,其他物种选择系数均为-1)。黄嘴朱顶雀巢高7.72±1.21cm,巢深3.76±0.78cm,内径4.86±0.87cm,外径9.05±1.60cm,巢干重19.33±6.73g。黄嘴朱顶雀的巢多建筑于巢树的主干与侧枝的交界处,且在巢树上的位置40.6%向南,其次是向东占28.1%。对黄嘴朱顶雀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环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巢树郁闭度和木本植物的覆盖度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其他环境因子并无明显差别。最后对黄嘴朱顶雀巢区的11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巢树高度、郁闭度、胸径,巢离主干、水源、公路的距离,草本植物覆盖度及巢向等环境因子都影响黄嘴朱顶雀巢址选择。拉萨城区的黄嘴朱顶雀最早在3月底进入繁殖期,是我国黄嘴朱顶雀所有亚种中最早进入繁殖期的,一个繁殖季节只繁殖一次,筑巢期为7.38±0.51天,平均筑巢频率为46次/天;筑巢行为主要集中在9:00--13:00之间;产卵期为4.1±0.57天,产卵时间一般为清晨8:00--9:30之间,产卵间隔为一天,平均窝卵数为4.1(±0.57SD;3-5)枚,窝卵数随产卵日期的延后而减少,在产卵过程中若有卵的损坏,黄嘴朱顶雀选择不补产,产完第一枚卵雌鸟便开始少量的坐于巢中孵卵,随着卵的数量增多,雌鸟坐巢孵卵的时间也增加。卵均重1.43±0.21g,卵长径17.30±0.51cm,卵短径12.28±0.47cm;孵卵期为13.88±0.99天,孵卵期间黄嘴朱顶雀雌鸟出巢觅食频次为6.00±2.69次/天;雄鸟情饲次数为9.11±2.26次/天;雌鸟日(8:00—20:00)孵卵总时长为11.08±0.58h;平均育雏期11.28±0.95天,雏鸟孵化第一天的平均体重为1.38±0.37g,6日龄的时候开始发育翼羽和尾羽。黄嘴朱顶雀的繁殖失败率高达53.13%,其中巢期失败率为31.25%,卵期失败率为9.38%,雏期失败率为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