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阶段的社会交往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显示,约有16%左右的大学生报告有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痛苦。Clark和Wells (1995)提出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认为对信息的消极解释偏向导致了社交焦虑症状的持续,这也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不过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文本材料范式进行离线(off-line)研究,而在线/即时(on-line)研究较少;对含糊信息的解释偏向研究较多,对积极或消极信息研究较少。为了对社交焦虑的解释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本研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文本材料范式和反应时范式来探究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特点;并且结合解释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关系进一步考察解释偏向的记忆基础,尤其是关注自传式记忆中的解释偏向;在此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考察解释偏向在临床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五个研究来进行:研究一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调查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上海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山东、武汉大学生;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不存在性别、专业差异;存在年级差异:大二时社交焦虑水平最高,大三时最低,大四时又呈上升趋势。研究二以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为被试(IAS得分的高低27%),采用文本材料范式研究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离线解释偏向。这部分主要包含了三个实验:实验一考察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含糊事件的解释偏向,实验二考察不同性质事件的解释偏向,实验三考察自我相关信息与他人相关信息的解释差异。结果发现,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相比,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含糊、积极和消极的社交事件既存在消极解释偏向,也缺乏积极解释偏向;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仅在解释自我信息时才表现出来,解释他人信息时会更加积极;对社交情境的消极解释偏向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积极解释偏向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研究三采用反应时范式考察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的即时解释偏向。这部分包含了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含糊事件的即时解释偏向,实验二考察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不同性质事件的即时解释偏向。结果发现,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含糊事件和消极事件都产生即时的消极解释偏向,对积极事件不仅产生即时的消极解释,还产生即时积极解释偏向;低社交焦虑组对积极和消极事件都产生即时积极解释偏向,对含糊事件未表现出任何解释偏向。结合研究二和研究三的结果,本文认为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外在社交信息进行解释时,存在两个阶段:(1)即时解释阶段,该阶段受到事件性质的影响,对含糊事件和消极事件都产生即时的消极解释;对积极事件不仅产生即时消极解释,也产生即时积极解释;(2)消极解释的固着阶段,此时,不管是对含糊事件,还是积极或消极事件,高社交焦虑者都倾向于固着在消极解释上,很难调整认知的角度,产生积极的解释。研究四从自传式记忆的角度来考察解释偏向。通过对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自传式回忆的质性分析,考察自传式回忆中的解释偏向及自传式回忆的特征,结果发现,与低社交焦虑组相比,高社交焦虑组报告的自传式记忆中消极解释更多,积极解释和责他解释更少;高社交焦虑组更关注“他人视角的自我相关信息”,报告的感觉信息更多,表达焦虑/害怕情绪的词更多,也更倾向于回避社交场合。研究五采用个案研究,考察解释偏向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结果得出:在运用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者进行咨询和治疗时,突出解释偏向这一认知环节,调整消极的解释偏向,加强积极解释的训练,有助于提升治疗的效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考察了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对不同性质事件的解释偏向,还通过不同的范式研究了社交焦虑的离线解释偏向和即时解释偏向,提出了解释的阶段理论模型,深化了社交焦虑的解释偏向研究,对临床的个案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今后,应加强从多学科的角度对解释偏向进行研究,并加强解释偏向在社交焦虑临床干预中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