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与其他各国的交流也不断扩大,各国高层领导人互访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政治文献题材的特殊性,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受众“内外有别”,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政治文献的翻译要求更加严格。一旦翻译不准确,小则给读者的理解带来麻烦,大则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国情和大政方针等产生误解,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中国特色词汇是指中国语言独有的表达形式,包括一些概念、政治术语、短语和民族特色鲜明的词语等。这些特殊词汇的翻译属于政治文献翻译工作中密不可分的—部分。通过这些词汇,人们可以全面了解到中国的现时国情和发展状况,从而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然而,词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在翻译此类词汇时,既要准确把握原词的内涵,采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又要尽量保存中国特色词汇的特色,即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做到译语与源语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方面的真正对等。同时,对于一些特色词汇过去通用但现在已过时或不准确的译法要进行修正。从大多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中可以看出,异化翻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对于归化的忽略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致使出现很多翻译误解和翻译漏洞的现象。虽然异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但是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读者接受异国文化始终需要一个过程,归化作为其过程的桥梁与媒介将始终存在。虽然些国内学者也声称归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翻译实践中这一领域却存在诸多空白。中国日报的权威性和兼容并包的特性,使得其中的词汇成了近年来各领域翻译学者和研究者争相研究和借鉴的对象。特别是为代表国家形象的时政词汇领域,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强大的资料库,作为论文文本研究的来源。这也是笔者选择《中国日报》中的时政词汇加以研究的原因。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用理论研究、例证研究和归纳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日报》中涉及的一些中国时政词汇的翻译,以“归化的回归”为视角来论证,使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时政词汇有深刻、准确、有效的理解,促进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除前言与结论外,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进行了中国时政词汇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回顾,研究政治词汇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日报》中的政治词汇翻译;第二章阐述了时政词汇翻译的理论依托为归化和异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高低文化语境;第三章列举了业已形成的《中国日报》中的“标准翻译”仍存在着的瑕疵,即令西方国家产生的翻译误解现象:然后归纳总结时政词汇的特点(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政治色彩、精炼的语言表达和多层的修辞手法)及翻译对策——归化的回归(避免盲目直译、避免翻译偏差、避免“怕麻烦”和避免“绕弯子”),同时对译者本身从四个方向(语言方向、文本方向、文化方向和辅助方向)提出了要求,最后进行了时政词汇翻译的文化展望(和而不同和交融共进);第四章阐述了对时政词汇的翻译研究的发现、启示和建议。总之,文章的主体部分在于通过对时政词汇的例证研究,使我意识到“归化的回归”的势在必行,使广大译者得以警醒,以此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共荣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