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业务,是一种帮助商业银行调整盈利模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流动性、强化风险管理能力的全新路径,但由于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导致业务的信用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特有的政治制度背景下,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效识别和精确评估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业务所蕴含的信用风险,深入剖析影响其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是关乎我国证券化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鉴于此,本文研究关注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首先归纳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随后对KMV模型进行适用性修正重新定义相关变量,并利用Matlab软件在修正的KMV模型基础上计算出2014-2018年间,我国14家商业银行发行的70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然后通过Eviews11软件开展面板数据回归,对银行微观层面影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开展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国家宏观层面政策因素的调节作用,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整体的违约距离安全,信用风险水平较低,备案制开始实行后,业务逐渐趋于常态化,整体违约概率逐年下降并维持在0.05%左右;(2)不良贷款率、资产负债率、存贷比率和资产规模是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减少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能够有效降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资产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越强;但净资产收益率及资本充足率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相关性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对信用风险的弱化作用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资本充足率越高,并不意味着信用风险就越小,而是要做到资本适度;(3)在加入政策因素交互项回归分析后,各相关因素对于信用风险的影响力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扩大,证明政策变化在银行微观特征因素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商业银行、中间机构以及国家监管部门多角度的提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开展适当的政策引导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