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中国农村正处于社会巨大的转型时期。一方面,土地承包制的实行使小农家庭兼业式的生产方式回归,引发传统观念及相关公共生活的复兴。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自由市场的开放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土离乡外出务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下,现代观念逐渐形成,在计划经济时期即被平整化的社会阶层有了进一步稳固。新旧、城乡间观念的冲突与矛盾使农民出现权威、公共认知缺失的状况,公共观念断裂。同时,国家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致使基层政府管理不力,农民负担加重,劣绅治村现象不止,农民逐渐丧失了对所处环境的社会认同,使社会关联断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借鉴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农村公共活动中心因其集合了农村社区行政、司法、集会、娱乐、技术培训、信息管理的多种功能而成为未来农民公共生活的核心,通过政府的引导,实现农村的合作生产、自主(民主)管理与生态发展,形成重联社会关联的纽带。2005年国家发起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作为建筑师通过这一机遇探索怎样进行农村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本文首先梳理由传统封建社会至计划经济时期再至当下的农村社会发展历程,由此探寻当下农村社会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得出结论是处于当下转变期的农村社会由于传统文化断裂而现代理念也未能建立,造成当下社会内部的观念、生活方式等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状态,影响了农村社会认同,进而造成社会凝聚力下降,社会问题出现。进一步通过对不同时期物质公共空间类型、特点以及生产链的分析与研究发现空间与社会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二者间的关联点,并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提出基本观点:当下农村公共空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应对在这种多元化格局下复杂和多元化的空间使用。并以此提出三点问题:如何寻找持不同观念人之间的文化认同;如何应对多元化的空间使用需求;怎样处理当下农村资金紧张条件下的空间建设与管理维护。基于问题的提出,结合对四川达县三个村庄的详细社会调研和新居民点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提出相对应的三点设计策略:通过从规划选址到建筑特色再到公众参与的设计理念重建对文化、观念的认同;运用开放式的功能布局、复合化使用的功能空间以及尽可能多的开放式空间满足复杂、多元的空间需求;尽力进行结构体系的规整化并简化构造节点,并在当地选材建设,使建设与管理流程在使用品质不变的情况下成本更低。此后对建设施工及使用进行反馈以对设计策略进行修正。总结来看当下农村公共活动中心的建设应该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建设初期政府应提供的必要扶持。其次,实行建设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第三,尊重、保留、发扬各地的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最后,考虑当下复杂多元化的功能空间使用。本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成部分,项目基金号:51108474。全文共有五个章节,正文字数约8万字,图表58张,附录附图19张,调研报告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