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摒弃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周期调整,实体经济波动较大。与此同时,在追逐监管套利的内生动力下,影子银行与正规银行体系如影随形,此消彼长。影子银行在填补正规金融空白的同时,也积聚了金融结构不平衡的风险,成为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隐患。由此,学界和业界纷纷聚焦影子银行是不是经济不稳定因素,其发展与经济结构失衡之间有何关联等问题。本文旨在从影子银行的视角探讨我国经济波动的成因,除导论外,共有五部分。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之间关联性的理论框架主要是货币观和信用观两大体系。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货币观暴露出了诸多局限性,经济周期理论正式向信用观过渡。本文的研究正是立足于信用理论中的金融加速器原理。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根据其构成成分估算了2010-2015年以及2016年6月我国影子银行的存量规模。发现:2015年末,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达59.7万亿,占GDP的比重达87.2%,占人民币贷款的比重达64.5%。这意味着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十分庞大。第三章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的检验发现:影子银行减弱了货币冲击和信贷冲击导致的经济波动,加剧了利率冲击和实际冲击导致的经济波动。前两者属于政策调控性变量,影子银行降低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实际上加大了经济波动。从后两者即市场化的利率和经济系统自身的冲击来看,影子银行亦加剧了经济波动。对此,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提出一种原因设想:可能是由于影子银行资金投向的企业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具有不稳定性。第四章对第三章的设想进行了验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投向,以及这些投向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联。以影子银行对不同类型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来判断其资金流向,通过构建欧拉方程模型,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得到:有较大一部分影子银行资金流入了地方国有企业和过剩产能行业内。影子银行会使这些企业的债务链条拉长,最终造成经济更大程度的波动。最后,针对影子银行具有放大经济波动的实证结论,提出对影子银行进行引导和规制并举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功能监管使影子银行显性化;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调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