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移植是治疗人体血管缺损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大中口径的人造血管已经成功应用临床数十年,而小口径人造血管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理想的小口径人造血管产品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可控的内直径和管壁厚度、适当的水渗透性及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纺织基小口径人造血管,由于其易加工、力学性能良好、内直径和管壁厚度可控等特点,有望成为小口径人造血管产品的先行者。然而,如何严格控制纺织基小口径人造血管的水渗透性,从而实现管径控制与厚度控制、直径控制之间的平衡,是纺织基人造血管研究的难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开发力学性能良好、管壁厚度及内直径可控、水渗透性符合临床要求(免预凝)的丝涤混构小口径人造血管为研究目标,采用医用级真丝及涤纶长丝为原材料,一次机织成型管道织物,经过脱胶及紧密化等后处理程序,最终获得了综合性能良好且免预凝的丝涤小口径人造血管。本研究采用两种编织结构的真丝纱线(silk204.5D和silk130.8D)和两种编织结构的涤纶长丝(PET179.0D和PET112.2D)作为经纱,纬纱采用PET100D和silk84.36D,选取平纹、2/2和1/3作为织物组织,共获得18个设计内直径4mm管状试样(包括丝涤试样、纯真丝试样和纯涤纶试样各6个),其中纯真丝和纯涤纶管状织物作为丝涤管状织物的对照样。建立了小口径人造血管一次机织成型的微加工工艺,较好地解决了小口径管道织物毛边、不平整、筘痕明显及组织不匀等常见问题。为了获得丝素纤维小口径人造血管,本研究对含真丝管状织物的后处理程序进行了探索。最终获得优化的后处理程序,即脱胶及紧密化处理程序如下:0.05(wt)%Na2CO3水溶液,温度为87±2℃的条件下脱胶1-3次,每次30min。每次脱胶的第10min、20min、25mmin时,将织物取出,施以机械外力作用1min左右以加速丝胶的脱落。最后得到无丝胶且结构相对均匀的丝素纤维小口径人造血管。最后,对18个试样进行处理前后的几何结构(包括织物厚度、管状织物内直径、织物紧度、织物表面真丝覆盖率)、织物顶破强力和径向拉伸强力等进行了比较测试,分析了织物管壁结构(包括纱线材料类型、纱线细度和织物组织)对管道织物几何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将制备的试样强力与商用ePTFE小口径人造血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了SPT5和SST6两个试样,其余16个试样均满足本课题的设计要求,即力学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水渗透性低于300mL·cm-2·min-1,最后得到不同真丝覆盖率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本课题从纺织基材料与成型技术的角度,通过纤维材料选择与设计、纺织组织结构优化以及小口径成型技术完善,实现了纺织基小口径人造血管免预凝的目的,为进一步开发抗血栓及促内皮化丝涤小口径人造血管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