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熊大经教授提出的“鼻腔五度辨证学说”为基础,通过运用生物传热学技术观察研究不同体质人群的鼻腔局部温度分布变化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一方面期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从传热学的角度揭示鼻腔局部辨证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则是从微观水平上提高中医的辨证水平,丰富中医体质学说,为中医诊断学说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鼻病的临床诊疗的发展,同时,为今后构建鼻腔三维温度场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病例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在参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收集了调查研究病例70例(男24例,女46例,平均年龄22.14±1.03岁),采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定法对受试者左鼻局部特定部位进行温度测量,结合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结果综合分析所测部位温度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结果:1)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中鼻道温度与中鼻甲、中鼻道总体水平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与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者中鼻甲温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unnett t(双侧)检验湿热质者中鼻甲和平和质者中鼻甲温度相比,P=0.01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与总体中鼻甲温度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阴虚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下鼻甲温度在阴虚质和特禀质受试者中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阴虚质受试者利氏区与气郁质者利氏区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左鼻温度各个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1)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中鼻道温度较总体中鼻甲、中鼻道温度高;2)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者中鼻甲温度高;3)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总体中鼻甲温度低,4)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阴虚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低;5)阴虚质者下鼻甲温度较特禀质者的高;6)阴虚质者利氏区温度较气郁质者的高。7)左鼻温度各个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综上,不同体质的受试者的鼻腔各个部位温度分布与五度辨证学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