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穿心莲提取物(SEA)的胃肠道吸收特征,初步探索穿心莲提取物中穿心莲内酯(A)、脱水穿心莲内酯(DDA)的胃肠吸收机制,建立中药多组分胃肠吸收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大鼠胃原位灌注模型考察SEA中A、DDA的胃吸收情况,建立在人工胃液中同时测定两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计算胃内药物吸收率(ρ);采用大鼠肠原位灌注模型研究SEA中A、DDA的肠吸收状况,建立在人工肠液中同时测定两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探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pH对SEA中A、DDA吸收的影响,同时通过分肠段试验研究SEA中两种有效成分的最佳吸收部位,初步分析SEA中A、DDA在肠内的吸收机制。结果:1、采用大鼠原位灌注对SEA中A、DDA的胃内吸收研究结果发现,SEA中A和DDA在胃部都有较好的吸收,SEA中其它成分对A和DDA的胃吸收基本无影响。2、SEA与单体的整肠段吸收研究结果发现,对于A和DDA,SEA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均高于单体。t检验结果表明:单体A与SEA中A的ka和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体DDA与SEA中DDA的ka和P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采用大鼠原位灌注对SEA中A的肠吸收研究结果发现:SEA中A在110~330μg/mL的剂量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吸收百分率(P)均降低。低、中、高浓度两两之间的ka和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EA中A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推测其吸收可能不是简单的被动扩散,还包括载体媒介转运,具体是主动转运还是促进扩散,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随着pH从5.34升至6.38,SEA中A的ka和P略微增加,随着pH从6.38升至7.40,SEA中A的ka和P均降低,药物渗透性减弱。pH5.34和7.40,pH6.38和7.40的P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知SEA中A在小肠的吸收受pH影响,pH7.40的吸收明显低于pH5.34和6.38时的吸收。在建立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模型中,SEA中A在不同肠段中均有吸收,各肠段的P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下降。十二指肠与空肠、回肠、结肠的ka和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肠、回肠和结肠吸收速率相近,两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十二指肠为SEA中A吸收的最佳部位。4、采用大鼠原位灌注对SEA中DDA的肠吸收研究结果发现:SEA中DDA在110~220μg/mL的剂量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ka和P均下降;在220~330μg/mL的剂量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ka和P基本无变化。110和220、110和330之间的ka和P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220和330之间的ka和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推测SEA中DDA在小肠的吸收同时存在载体媒介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种方式。在110~220μg/mL的剂量范围内,可能以载体媒介转运为主,随着浓度的增大载体达到饱和,可能转化为以被动扩散为主。pH5.34时吸收较好,随着pH从5.34升至7.40,SEA中DDA的ka和P呈略微下降的趋势,药物渗透性略有减弱。5.34和7.40的P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知pH从5.34升至7.40时,SEA中DDA在小肠的吸收受pH的影响,pH越大,吸收越差。在建立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模型中,SEA中DDA在不同肠段中均有吸收,SEA中DDA的P按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顺序依次下降。回肠和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的ka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的P相近,两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回肠与十二指肠,结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可知回肠为SEA中DDA吸收的最佳部位。结论:SEA中A在胃部有较好的吸收;在小肠吸收机制可能不是简单的被动扩散,还包括载体媒介转运;吸收受pH影响,pH7.40的吸收明显低于pH5.34和pH6.38时的吸收;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肠吸收时SEA中其它成分对A的吸收基本无影响。SEA中DDA在胃部有较好的吸收;低浓度时可能以载体媒介转运为主,随着浓度的增大载体达到饱和,可能转化为被动扩散为主;SEA中DDA在小肠的吸收受pH的影响,pH5.34~7.40范围内,pH越大,吸收越差;回肠为SEA中DDA的最佳吸收部位;肠吸收时SEA中其它成分可能对DDA的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