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保存着晚第四纪以来海陆变迁与堆积型大陆架发展演变的历史记录。沙脊层内部隐含着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海陆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的丰富信息,是继极地冰芯、深海沉积和黄土堆积之后研究海洋环境变化的最佳载体。辐射沙脊群是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在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巨型堆积体,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典型产物。苦水洋东侧沙脊是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东北部潮流堆积型的大型沙脊,研究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成因机制,对了解整个辐射沙脊群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月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东侧沙脊实施了07SR04孔(33°27.178’N,122°5.617’E)的钻孔取芯工作。此孔进尺深度30.8m,实际岩芯长度24.8m,取芯率达80.5%。通过室内钻孔描述和岩性编录工作,根据需要采集包括粒度、磁化率、矿物、测年、有孔虫鉴定所需的样品,结合沉积相段对其长周期的演化进行了综合分析。钻孔沉积物由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细砂质粉砂和粉砂组成,从整个岩芯来看,粒度从下向上逐渐变粗的趋势。主要以轻矿物(石英、长石)为主,重矿物含量以普通角闪石含量最高,绿帘石次之。粉砂平均含量为52.7%,其次为砂,平均含量为40.9%,粘土平均含量为6.4%。该钻孔沉积物平均粒径在1.85~6.5Φ之间波动,平均值为4.7Φ。根据岩性、粒度、沉积构造特征,自下而上,将该孔沉积物划分为四个沉积相段:(1)滨海平原相(孔深30.80-22.75m):以暗黄棕色粉砂质粘土为主,有孔虫含量、丰度大大减少,属种单一,具有滨浅海色彩。局部含有大量的自生黄铁矿,代表出现还原环境。(2)潮滩相(孔深22.75-20.44m):沉积物为橄榄黑色粉砂质粘土为主,贝壳碎片成段积聚与粘土层中,出现混杂沉积。此层存在年代间隔,判断可能有地层的缺失。出现了明显沉积环境标志的华丽蓝蚬(Corbicula leana Prime)和箱蚶(未定种)碎片,环境定为潮滩相。(3)河口湾浅海相(孔深20.44m-9.42m):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为主,分层之间有较为明显的侵蚀界面,自下而上由波动的潮下带浅海沉积到稳定的较深水浅海沉积,上部再度沉积了波动潮下带浅海的沉积物。沉积序列出现两次旋回,为典型的浅海沉积相。有孔虫丰度最高,有典型的的浅海相有孔虫A.beccarii—Elphidium sp.组合,此层形成于4290-2005a BP之间。(4)潮流沙脊相(孔深9.42-0m):沉积物以细砂质粉砂、粘土质粉砂为主,颜色以浅橄榄灰色为主颗粒物质向上逐渐变粗。具有斜层理的砂层与生物潜穴发育的块状砂层相间。在450cm处出现较明显的侵蚀界面,将此段分为潮流沙脊的上部和下部,下部泥质含量多,代表的水体也深些;上部以砂为主,泥质沉积体或加积序列。其水动力自下向上减弱。概率累积以双跃度为特征,反映了涨落潮流往复运动。其c-m图分布区域与现代潮流沙脊相一致。磁化率在此层变化幅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