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病病情则不可逆的慢性进展,最后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ESRD),是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DM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据统计,2000年DM患者总量已达3100万人,患病率达到2.4%,而且患病率还在逐年增加。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国民医疗卫生意识的加强,DM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长,从而导致DM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DN的发病率也随之明显增高。因DN的发生加重了患者代谢紊乱,造成心脑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死率进一步增加。但因DN发病机制复杂,机制作用靶点众多,而且许多机制尚不明确,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可以完全有效的治疗DN,寻找一种安全、高效、低毒、低价的治疗药物或方法已经刻不容缓。明确的疾病发病机制是寻找有效治疗方法的基础,因此近年对DN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已经证实,肾小球足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改变在D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1型、2型DN患者均出现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下调,分布改变;足细胞凋亡、脱落、足细胞数目减少;足细胞形态的改变:足细胞肥大、足突融合、消失等病理变化,上述改变随DN的病情进展逐渐加重,通过纠正上述病理变化可以明显改善DN临床症状、延缓DN的进展。足细胞相临足突之间的裂孔隔膜(SD)是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SD是由SD相关蛋白构成的蛋白复合体,对维持足细胞的形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介导细胞外信号转导,从而激活一系列下游生物反应。Podocin是组成SD的重要功能蛋白之一,其缺失或功能异常可导致严重的蛋白尿、肾功能损伤及肾小球足突的广泛融合,提示podocin对维持肾脏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关podocin在DN中的改变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而且部分研究的结果不统一,完全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DN缺乏有效的西医治疗药物,而中医治疗学的精髓“治病求本”,以及中药的多靶点治疗作用必然使其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祖国医学中并无DN的论述,目前大多数学者将其归属于“消渴”并发“水肿”“水病”“尿浊”“腰痛”“肾劳”“关格”等范畴,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脾肾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指瘀血、痰饮、水湿、浊毒等。病情常按照气虚或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规律动态发展,并兼夹瘀血、水湿、痰浊等标证,尤其在病情早期和中期常见脾肾亏虚、气阴两伤、瘀血阻络的证候。肾康丸一方由黄芪、芡实、水蛭等组成。功效:益气健脾,滋阴补肾,活血通络。主治DN见脾肾亏虚、气阴两伤、瘀血阻络的证候者。已作为珠江医院的医院制剂,临床应用多年,疗效确切。该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N一般症状,保护肾脏,延缓DN的进展。但其治疗DN的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假定在DN时出现podocin的表达的异常,造成SD功能和结构、足细胞形态的改变,导致肾脏功能的损伤,在使用肾康丸治疗后可以通过纠正podocin表达的异常改变,改善或减轻SD和足细胞的损伤,保护肾脏功能,延缓甚至阻断DN的进行性发展。实验通过建立DN动物模型,并使用肾康丸进行干预后,观察和检测相应指标以及podoc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探讨肾康丸治疗DN的分子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实验依据,并进一步明确DN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体如下:实验一肾康丸对DN大鼠足细胞和肾脏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肾康丸对DN大鼠模型足细胞和肾脏的保护作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以链脲佐菌素(STZ)按60mg·kg-1大鼠体重于禁食8h后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法建立大鼠DM模型,4周后测定血糖,尿量和尿蛋白排泄率,以大鼠血糖>16.6mmol·L-1,尿量>原尿量150%,尿蛋白排泄>30mg·kg-1·24h-1者为DN成模,计算成模率。成模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肾康丸组、安博维组、中西医结合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治疗8周,治疗期间观察和测定大鼠一般状况、体重、血糖、尿糖、24 h尿量、饮水量和24h尿蛋白总量(Upro)等。末次给药后将大鼠入代谢笼中,收集24 h尿样测定尿糖、24 h Upro,记录饮水量。测定尾尖血糖、称量体重,然后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大鼠,腹主动脉穿刺采血,分离血清,检测大鼠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肌酐(Ucr)等,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观察肾脏大小和性状,取大鼠肾脏,称量肾重、计算相对肾重;HE染色和光镜、透视电镜观察足细胞形态及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治疗前或治疗后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部分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rted measurement experiment),方差不齐者进行数据变换后再比较,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法。等级资料采取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Kruskal-Wallis H或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 Related Samples Test)。各检验方法的显著性标准均为P<0.05。结果:32只大鼠用于造模,DM成模29只,成模率90.60%(29/32)。4周后DN成模,成模前死亡3只,分组干预后死亡3只,病死率20.69%(6/29)。在分组干预的的8周里,模型组大鼠血糖均维持在16.6 mmol·L-1以上,尿糖+++~++++;全部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DM症状;与正常对照大鼠比较,模型对照大鼠Ccr、24h Upro、TG、TC等指标均升高,肾脏重量及相对肾重增加,体重、Alb和Scr降低,差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并出现了足细胞肥大、排列紊乱、足突增宽融合、足突间隙减少、系膜基质增加、系膜区增宽、基底膜增厚等DN病理损害。经过治疗后,肾康丸、安博维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可显著改善模型大鼠大鼠一般状况,肾康丸和中西医结合可以显著增加体重、减少尿量和饮水量(P值均<0.05),安博维组则无显著改变(P值均>0.05);3组都可以显著降低24h Upro和血糖(P<0.01或P<0.05),肾康丸和中西医结合并可以显著降低TG、TC和提高Alb(P<0.01或P<0.05),安博维组的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3组治疗对尿糖均无显著影响(P值均>0.05);3组都可显著改善肾脏高滤过状态:Scr、Ccr出现相应的改变,差异显著(P<0.01或P<0.05);显著降低肾脏重量及相对肾重(P值均<0.01),减轻足细胞肥大增生,改善足细胞排列紊乱、足突融合等肾脏组织病理损害。上述指标在3个治疗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肾康丸具有治疗DN大鼠,保护大鼠肾脏的作用,并在某些方面可能优于安博维,完全可能成为一种治疗DN的新药。实验二肾康丸对D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相关蛋白podocin的影响目的:研究DN大鼠足细胞相关蛋白podocin的改变及肾康丸对其的影响,探讨DN发病机制和肾康丸治疗DN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标本来源于取第1章各组大鼠肾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podocin mRNA基因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定位、半定量以及定量分析各组大鼠肾脏组织podoc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Podocin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两两显著性比较采用LSD法,podocin的相对表达量和24h尿蛋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Bivariate) 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显著性标准为P<0.05。结果:DN模型对照组大鼠与正常对照大鼠比较,肾脏组织中podocin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01)。半定量、定量分析发现模型对照组大鼠肾脏组织中podocin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也显著下调(P<0.001),而且podocin蛋白的表达与24h尿蛋白量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r=—0.621,P<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肾康丸、安博维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可以显著提高DN大鼠肾脏组织中podocin mR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并且都可以显著增加DN大鼠肾脏组织中蛋白的表达,差异显著(P≤0.024)。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康丸组podocin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但其mRNA的表达却有所下调(P=0.007),而安博维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97)。3组podocin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改变(P≥0.057)。定位分析分析各组均未见明显podocin分布的异常。结论:Podocin蛋白和mRNA的表达的下调可能在DN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肾康丸可以通过上调podocin的表达起到治疗和延缓DN进程的作用,此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全文结论:本研究通过对STZ诱导的DN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再次证明肾康丸具有治疗DN和保护肾脏的作用;并证实podoc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DN发生时出现下调,而且此改变可能是DN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之一,在DN发生和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肾康丸可以通过上调DN中podocin蛋白mRNA的表达阻止DN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是肾康丸治疗DN的分子机制之一。本实验进一步明确了DN的发病机制,并认为podocin的变化可能成为一个新的DN治疗靶点;也进一步明确了肾康丸治疗DN的分子机制,为肾康丸的开发、推广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