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化是指语法范畴或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式演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语法化是一个渐进与突变相结合、共时变异积累成历时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结果,同时在不同阶段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态、语音、语义和语用,语法化具有跨语言共性,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经历部分或全部的融合、合并、理据丧失、隐喻化、转喻化、重新分析、类比、非范畴化、语义弱化、主观化、类型概括化、能产性增强、使用频率提高等过程。尽管历史资料显示中西方语法化研究历史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但是中西方语法化研究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史发展趋势,即从个案分析走向理论建设,从局部走向全面。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归纳、整理,采用历时研究的方法,对语法化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主要聚焦三个问题:西方语法化研究历史、中国语法化研究历史、中西方语法化研究史比较。
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语法化研究历史于1912年开始于法国语言学家梅耶(Meillet),20世纪初叶到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对语法化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西方语法化研究致使语法化研究处于低谷。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语言学的再度兴起、语言类型学(1anguage typology)的蓬勃发展以及话语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的逐渐兴盛,语法化现象重新受到语言学家关注。与以往把语法化过程视为单纯的历时过程不同,80年代以来,西方语言学家们逐渐将语法化看作横跨历时和共时的语言现象加以研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人无法比拟的。
国内语法化研究远早于西方,在11世纪宋朝学者就开始了虚字研究,语法化概念由元朝学者周伯琦提出,但真正科学上的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语法化研究出现了十分繁荣的局面,最主要特色是:海内外中国语言学家都十分注重构建汉语语法化研究理论,探索汉语语法化研究历程、机制、动因和规律。最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的语法化研究出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势头,陆续出版了数十种语法化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集,单篇论文更是数以千计。而且,语法化的研究逐渐跟语用学、语义学、话语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以及语言习得、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等领域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