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为其基本理论导向,旨在通过对英语语言中借代现象认知理掘的分析,证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律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反映。 本篇论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即不干预研究对象,在已有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而后运用其研究结果来分析更多同类性质的研究对象,以期进一步论证其结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本文的研究过程符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的认识过程。 本篇论文分五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包括文章的理论导向、写作意图、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主要讨论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借代进行的研究。修辞学家主要强调借代在表达上的修辞效果,从修辞学的角度,借代是语言的技巧性应用,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而故意偏离语言常规的使用规则。语义学家主要研究借代对语义变化的影响以解释句子中出现的违反选择限制的现象。语用学家主要研究语境对理解借代的作用。以上几个角度都是对借代的使用特征进行分析、说明,而不涉及借代的产生理据。本论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借代进行研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这种语言现象做出解释。 第三章重点分析借代的认知理据。首先,借代中进行替换的是概念而非名称。这是人们认知能力的体现。兰盖克(1999:171)指出:人们具有被称为指称点现象的认知方式,即思维从一个概念导向另一个概念。人们往往用一个概念为参照点来接近另一概念。这种基本认知方式的作用过程常常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在借代中,人们使用一个概念(工具概念)来接近另一个概念(目标概念)正是这种认知方式的反映。两个概念之所以能形成借代关系源于人们心理的某些特征。第一是因为人们大脑中的ICM具有心理上的整体性。ICM是某一方面各种经验心理表征的集合,它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易被整体感知。因此其中一个因素的激活可带动整个认知模式。第二是人们的记忆系统的激活扩散模型。在记忆储存的网络中,一个概念的激发会沿着知识网络传至下一个相邻的概念。第三是心理显著度问题。突显度高的实体概念更容易被感知、被加_L,具有更高的心理可及性。在认知因素之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如交际的需求也同样影响概念的突显程度。通过这些分析可得知借代的认知理据。由于工具概念较目标概念显著度高,因而更容易被感知,在感知时较易被选作参照点。因为两个概念共存于-个ICM,因此一个概念的激活会带动另一个概念的激活。这是借代产生的根本原因。所有这些认知的、心理的因素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认知方式(沈家煊,1999:4)。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称之为借代模式。语言中的借代正是这种认知方式的体现。本章还以ICM为基本框架分析了两种最基本的借代关系。 第四章主要探讨语言中的各种借代现象。借代模式广泛地影响着语一言的使用,既有历时性的,也有共时性的。修辞性借代只是其体现方式之一。这种认知模式在语义、语法、语用等各个层面影响语言的运作。例如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间接言语行为现象等。它们在本质上同修辞性借代是相同的,都是人们借代认知方式的体现。这进一步证明了人们认知活动对语言的影响。同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习惯性借代和创新性借代的区别。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综而言之,我们可以说,语言中的借代是人们认知方式的反映。这种认知方式直接地影响着语言的应用。这证明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它受认知规律支配,语言现象都有其认知理据。此项研究对于研究语言的共性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