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病例数据,进行资料统计学分析,探讨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预防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nonthrombotic iliac vein compression lesions,NIVCL)支架植入术后静脉支架功能障碍的疗效,得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进行疗效评价。背景介绍: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NIVCL),以其治疗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等特点,日益成为首选治疗方法。这些腔内治疗结果是可变的,缺乏长期通畅率的研究报道。且与髂静脉支架通畅相关的潜在因素知之甚少,通常情况下,依赖于应用于动脉介入治疗的数据外推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预测静脉支架功能不全的因素,对比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对髂静脉支架通畅率的影响,以便更好的了解潜在机制,完善术后患者管理。材料和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昆山市中医医院血管外科,对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期间接受技术上成功的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L)的血管内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的91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抗凝组(A组)和抗血小板组(B)。年龄44-80岁,男性39例,女性52例,所有患者症状根据CEAP分级在3级以上,临床症状包括下肢肿胀、下肢疼痛、下肢皮肤湿疹或色素沉着和皮肤溃疡等。术前均行左下肢静脉造影术,明确左髂静脉受压且未发生血栓,且通过下腹部增强CT的检查,排除其他外界压迫(肿瘤等)。经左股静脉入路,行左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左髂静脉近端放置一枚支架覆盖病变区域。在术后3天内行左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静脉腔内闭合(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术。其中在腔内治疗NIVCL术后,抗凝组(A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桥接华法林口服,出院后定期随访,监测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主要根据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华法林的用量,使INR控制在2.0-3.0之间。抗血小板组(B组)采用单纯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抗血小板治疗。A组与B组治疗时间至少3个月,同时日常穿戴弹力袜(压力二级)3个月以上。分别在出院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来院随访或电话随访,之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检查主要包括CEAP分级、B超、CTV、静脉造影等。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术前术后CEAP分级的比较、穿刺部位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评估及血栓发生率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上述方法,91例NIVCL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4.8个月。其中39例为抗凝治疗组(A组):男性16例,女性23例。其余52例为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组(B组):男性23例,女性29例。A组39例患者中,1例出现右侧髂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支架向下腔静脉处移位,1例左髂静脉支架远端血栓形成。B组52例患者中,1例左髂静脉支架内血栓形成。A、B两组随访12个月时的支架内通畅率分别为97.43%和9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植入术后,43%接受抗凝治疗,5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A、B两组住院天数分别为6.86±1.12和5.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12.8%和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分析,支架后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与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支架植入术后支架通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L)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安全有的,操作简易、并发症少,并能够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通畅率。2、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L)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症状的改善、通畅率及并发症的发病率中,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