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的农村工业建设,历经了曲折与坎坷。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与“苏南模式”的社区发动型、“珠江模式”的外资注入型不同,浙江的多数地区以民营经济、产业集聚为主要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浙江模式”。然追究“浙江模式”的源头,当从社队企业开始。社队企业兴起于1958年的“公社工业化”,即在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由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中共中央四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出现了一次性质上的大变化。乡镇企业突破了社队企业的集体所有制形式,正式将家庭工业列入发展范畴。随后几年,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家庭工业共同构成乡镇企业的三类组织形式,这三类形式也在此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乡(镇)办企业因优先享有乡镇政府提供的较多资源,进一步发展;家庭工业调动了大部分人的积极性,异军突起;村办企业夹在其间逐渐衰落。本文选取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的小五金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从社队企业至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试图探讨店口形成“五金之乡”的缘由,以此管窥“浙江模式”得以形成的原因。纵观店口镇小五金业的发展历史,从1970年兴办第一家五金队办企业,至1984年后蓬勃出现的家庭工业——五金小作坊,到如今奠定“五金之乡”的地位,贯穿其间的是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体制下,中央对地方经济的集权控制到逐步放开市场、允许私人资本的过程。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转变,最根本的变化是重新确认了家庭工业的合法性。随着政策的放宽,企业的所有权不断下移——从国家到社队再到个人。乡镇企业的发展史,也是三者的博弈史。在严格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意志从上至下被强行推展至最底层。政策不明确时期,地方政府的主导更为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家庭工业由于成功调动了个人积极性,成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