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有效遏制,要求对现行治理机制进行创新和重构,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治理机制需要根据市场和政府的合理边界,在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利益的基础上,按照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征进行合理设计。为此,本研究通过借鉴协调多利益主体行为的研究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农业环境问题形成与治理的新型研究框架,然后具体分析农业环境问题形成和治理中涉及的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利益和环境行为,并以此为基础从环境问题是多个利益主体行为共同造成的结果的角度对农业环境问题形成和治理困境的微观行为原因进行揭示,最后根据揭示的原因、以各利益相关者微观行为机理为基础,研究设计农业环境问题的新型治理机制。
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农业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困境。通过对农业环境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问题的重大影响以及治理的主要困境进行分析以充分展示所研究问题重要性和复杂性,并为引出新的分析框架奠定必要性。②农业环境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农业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有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修复,而面广、源头多、监控成本高、利益关系复杂的特征决定了传统的试图单纯依靠技术和强制措施的农业环境治理方式难以有效遏制农业环境的恶化。本研究通过借鉴协调多利益主体行为的研究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农业环境问题形成与治理的新型研究框架。③农业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分析思路是在解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行为的基础上,对多行为共同造成的结果进行分析,同在目标绩效的引导下,探索行为协调机制。为此,确立分析框架后,文章根据每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和环境利益,具体解析其环境行为选择的机理和行为本身。农业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既是农业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所在,也是农业环境治理困境的原因所在。④农业环境问题形成和治理困境的微观行为原因。本部分在分析农业环境每一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的基础上,从农业环境问题是这些利益相关者行为共同影响造成的结果的角度,综合解析农业环境问题形成和治理困境的微观行为原因。⑤实现农业环境良好治理的新型机制。本部分根据上部分揭示的原因、以各利益相关者微观行为机理为基础,研究设计农业环境问题的新型治理机制及其构建路径。
通过研究,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
(1)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方程,研究了其影响农业环境的行为特征。①传统农户农业产量和质量决策与农业环境产出能力、面临的经济压力(货币需求)、市场的交易成本和相关资源的机会成本,以及农化投入物改变产量和质量的情况。只要没有过度的经济压力,传统农户会尽量保持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大的经济压力,会迫使农户破坏农业环境,甚至放弃农业。不管哪种情况,农户一般不会在自己消费的部分使用他们认为有害的农化投入物。传统农户的农产品以外的支付需求越大,农业环境就被破坏得越快。②规模化经营者更看重短期利益,不追求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是在短期对环境的产出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具体的时间长短与规模化经营者投入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有关。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越短,土地租赁的期限越短,农业环境就被破坏的越快。规模化经营者有维持产品质量稳定的积极性,产品的生产者越容易识别,伪装产品质量的可能性就越小。③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主要从对其产品敏感度高(弹性)的农业生产环境中获益。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产品的产量影响在短期是一目了然,但长期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大多数情况是有害的,因而存在产量的短期敏感度和长期敏感度之分;而对于质量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存在质量的真实敏感度和和农业经营者以为的敏感度之分。正是由于产量的短期敏感度一般大于长期敏感度,而质量的真实敏感度大于农业经营者以为的敏感度,从而大大刺激了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生产那些表面上对农业经营者有利,实际上会破坏农业环境,不利于农业经营者长期经营的农业生产资料。但这对规模化农业经营者来讲不是问题,而传统农户对农化类生产资料的选择比规模化经营者谨慎得多。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作为经营者而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作为农产品消费者消费因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产品。但由于所影响的和所消费的之间的不一致性,以及生产销售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选择尽可能多的生产销售是理性的。④产业化经营者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与其所需农产品占市场的份额有关。在垄断竞争原料市场,产业化经营者对农产品产地的竞争致使产业化经营者与农业生产者的关系经常变化。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产业化经营者会诱导农业生产者对生态环境进行过度开发。寡头垄断原料市场,产业化经营者对农产品产地的竞争均衡会形成产业化经营者与农业生产者相对固定的关系。巨大竞争压力下的冷平衡中,产业化经营者会根据农产品产地丢失的可能性大小决定是诱导农业生产者对生态环境进行过度开发还是保护其可持续发展。垄断性原料市场的产业化经营者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其发展战略,农业环境的战略价值,以及农产品环境质量在产品质量中地位。产业化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水平和质量稳定水平,取决于经营者的规模、产品的加工程度、产品质量改变能力和质量伪装能力。⑤工业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作为农产品消费者消费受到“三废”污染而减产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产品。由于个体层面的环境行为和环境责任的不匹配,工业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不会对此采取自我约束措施。工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排放“三废”在个体层面是理性的,而在整体层面,由于污染农业环境,工业企业排放“三废”是主要来源,每个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加总起来就等于全部的排放的“三废”,所有工业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所消费的农产品大致就是被他们排放“三废”所污染的农产品。因此,工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排放“三废”在整体层面是非理性的。⑥农产品消费者在个体层面的环境行为可以忽略不计,但环境利益很大,这种行为和利益的不匹配,使得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在治理结构中有没有相应的权利,最后可能会用脚投票。
(2)农业环境各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和环境行为的匹配情况和传统治理结构中的权责匹配情况决定了农业环境退化和被污染的必然性。传统治理结构中权责的不匹配,是由农业环境面源污染(隐蔽性强、转移性和累积性)的特点、破坏行为的隐蔽(信息不对称)、监测检测手段落后和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责任不明确)造成的。在利益相关者存在环境保护行为的情况下,如果利益和行为能够匹配,就不需要在治理结构中对其权责进行额外的调整,只要能够保护其环境利益并赋予其行为权利即可,环境就能够得到保护。在利益相关者存在环境破坏行为的情况下,如果利益和行为匹配,就需要在治理结构中对其权责进行调整,否则就无法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
(3)农业环境治理机制创新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农业环境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以使农业生态治理结构中的权责得到更合理的匹配;通过完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环境质量的监测检测技术手段,使得治理结构的权责得到有效的落实;通过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农业环境产业经营者)以改变传统治理结构中利益和行为、权利和责任的严重失衡问题。
总结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本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创新。
(1)农业环境问题研究框架的创新。农业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有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修复,而面广、源头多、监控成本高、利益关系复杂的特征决定了传统的试图单纯依靠技术和强制措施的农业环境治理方式难以有效遏制农业环境的恶化。传统的在单纯依靠技术和强制措施的治理方式的影响下而形成的“问题+技术与规范措施”型研究框架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农业环境问题视为各利益相关者行为共同影响造成的结果,然后以此为基础探索农业环境问题形成和造成治理困境的原因,并进一步研究新型治理机制及其构建路径。本研究以微观行为分析为基础,借鉴发端于公司治理,广泛应用于多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研究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框架,将研究构筑于坚实的“理性行为+绩效+机制重构”的科学分析基础上。
(2)对农业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造成治理困境的原因进行全面系统揭示。农业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的传统研究更多的集中在表面的影响来源,从而才有了简单的“问题+技术与规范措施”型研究框架。本研究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框架,全面分析农业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机理和共同行为结果的形成机理,从而全面系统的揭示农业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造成治理困境的原因。
(3)创新农业环境问题的治理机制。基于分析框架的创新和原因的全面系统分析,本研究避免传统的技术+规范措施的治理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机理和共同行为结果的形成机理,在统一考虑农业环境问题的形成和治理基础上,从调整利益相关者利益、权力结构,创新协调规则,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等多方面系统设计农业环境问题新的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