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了克什克腾旗蒙古族民间对野生饲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包括对当地野生饲用植物的命名与分类、对当地野生饲用资源的认知、饲用植物民间利用、管理与保护等方面。并统计分析了民间认识和利用的野生饲用植物资源特点及野生饲用植物传统知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与传承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当地蒙古族民间认识和利用的野生饲用植物有44科144种、8变种、1变型。其中菊科、禾本科、蔷薇科、百合科、豆科、蓼科、毛茛科、藜科、貔牛儿苗科、伞形科、唇形科、景天科、龙胆科等13科共有116种,占总数的75.58%,可认为是当地主要利用的野生饲用植物分类群。从生活型看,草本植物共有135种,占总数的88.24%。在草本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74.81%,占有明显优势地位,显示了草原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当地蒙古族民间认识和利用的野生饲用植物的优势生活型。从牧草资源学上对饲用植物的综合评价来看在当地民间认识和利用的野生饲用植物中有优等18种、良等22种、51中等种、低等31种、劣等9种、未被科学的评价定级的有23种。其中15种禾本科植物含优等8种、良等5种最为突出,其次是百合科植物优等5种,良等3种。这2个科是当地民间认识和利用的野生饲用植物最重要的类群。(2)在当地共搜集到265条野生饲用植物民间名称,隶属144种、8变种、1变型。这些民间名称具有显著的结构、类型、命名依据而且具有传统畜牧业与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特点,这些对民族的语言研究和丰富蒙古语词汇可以提供有利的线索。(3)通过自由列举40名关键信息报告人共列举了44条民间名称,对应植物分类学上的9科26种、2变种。统计结果表明,首先羊草(Leymus chinensis)现频率为100%,相对显著度指数为1;其次是冷蒿(Artemisia frigida)、野韭(Allium ramosum)和山韭(Allium senescens)的相对显著度指数分别为0.825、0.6、和0.425。由此可以看出以上四种牧草被牧民们认为是当地最优良的牧也是被牧民们较重视的牧草。把饲用植物的民间评价与科学的牧草学、饲用植物资源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越是在当地牧民认为重要的牧草的民间评价与科学评价的一致度越高。在有毒有害植物认识方面,牧民们列举了对家畜有毒植物7种、1变种,有害植物8种,除此之外牧民对有毒植物对不同家畜的毒性、中毒季节、家畜中毒后的症状等比较了解,并且还能够采取简单的抢救措施。(4)在利用、管理和保护饲用植物方面,克什克腾旗蒙古族牧民在不同季节把不同牲畜放在不同类型草场的传统。(5)克什克腾旗与巴林右旗蒙古族民间认知的重要饲用植物的科、属、种数的相似性分别为63.64%、42.30%、19.44%。克什克腾旗与呼伦贝尔两个地区蒙古族民间认知的重要饲用植物的科、属、种数的相似性分别为72%、65.30%、36.61%。(6)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所掌握的野生饲用植物传统知识做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76-86年龄段(P<0.05)显著于其它5个年龄段、其次是66-75年龄段和56-65年龄段,其余3个年龄段没有显著差异。76-86、66-75、56-65、46-55年龄段男性人群所掌握的野生饲用植物传统知识显著于同年龄段女性人群所掌握的传统知识,其余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所掌握的野生饲用植物传统知识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地野生饲用植物传统知识正在被人们逐渐淡忘和渐渐的消失。而在此类传统知识中包含着很多适合与当地自然条件和植物资源条件有用的知识,所以应该及时记录保护和科学的解释从而挖掘潜在的应用价值。